“秘密基地”一岁了!新思路闯出新未来,猜猜这是哪?
新会路上有一幢红砖白瓦的美丽老洋房,平时出入这里的有社区居民;
有身怀十八般武艺的社会组织;
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们。
没错!这里就是长寿路街道社区治理与公益促进中心,是170家社会组织的活动中枢。
大名鼎鼎的“分享冰箱”——这里有一台!
深受家长萌娃欢迎的“周小燕童声合唱团”——定期在这里活动!
长寿创建认知症友好社区过程中的口碑项目“记忆学堂”——这里也有!
平时想健个身?no problem!
刚起步的社会组织想找个地儿办公——来这里就对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大波“隐藏菜单”等你发掘。
去年今天,“中心”正式建成开放。
2018年5月18日,“中心”诞生满周岁啦!到目前为止,“中心”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00余场,带动社区中209个群众团队的积极参与,服务居民达2万人次,170家社会组织中有政府出资背景的社会组织比例由50%持续下降至20%,可以说是完成了“半行政化”到“自律自治”的华丽转身,
万里长征刚踏出第一步,今后,“中心”将如何发展?换言之,也就是长寿的社会组织将如何转型发展?如何与社区居民的需求无缝对接?现在有思路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内外兼修”。
外部
社会组织的现状是酱紫的
社会组织“有项目缺人”vs.志愿服务中心“有人缺项目”
如何打通“任督二脉”,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要探索志愿服务中心,如何发动志愿者,有效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长寿社区治理实践,从而降低社会组织,特别是其公益项目的人力运营成本。
前期,长寿志愿服务中心已试点参与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的“认知症普及和筛查”项目,辅助其在长寿八个社区开展认知症好朋友、友好大使的招募,参与对认知症人员早期筛查。
在此试点基础上,街道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各家社会组织有效地对接方式和长效地合作模式,进而降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本,形成外部发展闭环。
如果说外部注重提升的是整体性,那么内部注重优化的是实用性。
内部
长寿170家社会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锦上添花”型,即项目、活动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为主,如组织各类手工活动、文体活动的社会组织;另一类是“雪中送炭”型,即能切实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帮助政府突破社区治理瓶颈,如具备为老服务、矛盾调处等功能的社会组织。
这与长寿近35.87%(截至2017年底)的老龄化比例等实际情况不相称。
接下来,“锦上添花”类的社会组织逐渐交给市场,“雪中送炭”类社会组织将是我们培育和扶持的重点。
让社会组织回归到公益本源
据悉,长寿已从“老大难”的业委会工作入手,从本次居民区换届中挑选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退休书记,引导成立社会组织,组建全新的业委会工作室。
原来不就有业委会工作室,这与传统做法有何区别?工作重点不仅是组建、换届,程序性工作并不复杂。难点在做好业主工作,避免隔阂,使业主与业主之间、业主与业委会之间相互信任。这是一个将业委会矛盾一揽子处理、化解的机构。退休老书记在这方面有优势。
在新的业委工作室运行试点基础上,长寿路街道将重点培育、扶持两类社会组织
专业调处类
解决社区治理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矛盾问题,例如老旧小区电梯改造、业委会矛盾化解等。
专业服务类
解决社区特殊困难人群生活基础性、专业性的需求,例如失智人群的护理、独居老人的照料等等
哇塞,真的是棒棒的!确认过眼神小编是要为他们点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