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拾贝 让“杨浦记忆”历久弥新
2018-5-17 9:14:24发布70次查看
杨浦区的民间收藏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成立了收藏协会。2008年,杨浦的收藏活动重整旗鼓再出发,全方位整合后的杨浦区收藏家协会正式建立,至今,协会已走过整整十年历程。
藏品蕴含“杨浦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杨浦的职工住房小且经济条件有限,而钱币、邮票等藏品体积小,便于放置,且购买价值不高,正好满足收藏需求,所以这些精美藏品成为杨浦收藏爱好者的首选。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藏品种类也逐渐增多。
协会会员高乃兴对广告画颇有研究。“杨浦是上海的工业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杨树浦一代有300余家各类工厂,广告业发达,广告画的题材也丰富多样,很有收藏价值”,高乃兴说,目前,他已经收藏了三百多张大大小小的广告画,包含著名的阴丹士林布、漂亮的哈德门香烟等,这些广告画见证了 “工业杨浦”转型为“知识杨浦”、“创新杨浦”的变化历程。他感慨,“民国时期的许多老广告记录了杨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上海工业文化发展的精彩一笔,所以我格外珍惜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藏品。”
还有会员收藏杨浦公事封、杨浦百年工业老商标等特色藏品。杨浦公事封收藏家孙茂兴表示,“我生在杨浦、长在杨浦、工作单位也在杨浦,收集和杨浦发展息息相关的藏品,别有一番趣味。”
说到杨浦记忆,协会常务副会长秦演也深有感触,“由于条件有限,我无法收藏比如齐白石、徐悲鸿等前辈的真迹。加入协会后,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收藏杨浦区内我喜欢的一些书画家的作品和画册,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也十分有意义。”
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在杨浦,有许许多多收藏爱好者,但很多人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渴望深造提高。”区收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协会为普及收藏知识、传播收藏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自成立以来,会员们定期举办沙龙活动,除了展示藏品、交流心得、讨教经验、提供信息,还邀请收藏名家共同前往居民区、军营、学校等,举办收藏知识传授讲座、交流收藏经验,反响热烈。
协会会员范复铃已经有30多年的收藏经历了,“但真正全身心投入收藏领域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他向记者坦言,“最初看见别人收藏,自己也跃跃欲试,样样都想沾边,只追求如何扩大收藏品种、增加藏品数量,比较盲目,结果投入了精力和钱财,藏品却多而不精、杂乱无章。”
加入协会后,范复铃不断观摩各种收藏展览、参加各类收藏志愿者活动,在与其他收藏家学习、交流、切磋中,他受到很大启发。“收藏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集中精力,收藏几样自己喜欢而又有藏品基础的东西”,谨慎考虑后,范复铃有了自己的方向,开始收藏磁卡、烟标等物品。
“展览”是收藏的聚焦和升华。十年来,协会积极参展布展,参与了“长三角职工艺术品收藏展”、“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收藏大展”、“上海市体育文化收藏精品展”、“杨浦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收藏展”等展览,并与上海其他区县收藏家协会联手举办各类特色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内外交流的多样性平台。
此外,行有余力的会员还向有关纪念馆、博物馆捐赠收藏品,填补藏馆的空白,不断扩大收藏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年积淀 硕果累累
十年磨一剑。杨浦区收藏家协会会员人数从30多人发展到130多人;藏品种类从纸制品、火花、邮品、月票花、字画、瓷器、水晶、玉器发展到钱币、铜器、竹、木、奇石、矿物晶体、女红等30多种;协会会员参加全市节庆大规模联展,实现“零”的突破;一些默默无闻的收藏爱好者脱颖而出,获“上海市民收藏家”等荣誉称号。
杨浦区收藏家协会会报《收藏报》,十年间出版了37期,刊登各类文章800多篇、信息600多条,共计50多万文字。报纸上除了有协会的重大活动报道,藏家的收藏心得之谈、学术讨论之外,还有市收藏协会的信息、收藏名家的撰稿,内容丰富。
在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会员们联合编写的《藏海拾贝——杨浦区收藏家协会成立10周年回眸》,已正式出版。下半年,协会还将携手区文联,共同举办十周年主题展览。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