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书记手
大调研工作第一阶段基本结束,斜土街道开展全方位动员、全过程落实,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因人因地制宜开展调研,走访居民30269户,六小单位942家,收集问题建议3919条,研究好、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大调研成绩单
这份“大调研成绩单”,既是斜土调研工作的半年总结,更是社区居民给出的民生问卷。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接下来,请大家和谐小兔一起,来看看咱们斜土街道党工委书记章红兵的大调研“解题思路”!
斜土居民 杨阿姨
书记,李克强总理来了咱们斜土,我们都很激动很自豪!但是有个小问题想请您也关心一下......
我在杨阿姨的赞扬里听出了弦外之音。几年来,我们通过小区综合治理、“邻里汇”建设改善民生,居民都来反映很有收获感,然而对照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管理,对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心理学上有个“舒适圈”的概念,同样适用于社区工作,取得成绩不应固步自封,而是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拿出新举措,展现新作为。带着这个使命我们不断跳出“舒适圈”,深入调研,把痛点、堵点作为切入点,用脚步丈量民情,为居民排忧解难。
双向互动
在“齿轮传动”中培养“专门家”
我们居委几个小青年,态度是很好,希望能再主动点,多到小区里兜兜。
计生干部开会去了,我明天再来问问看。
走访最后,和居民的两句闲聊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正是老百姓期待和我们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回到街道,我们集中梳理问题清单,分析155条“微诉求”背后隐藏着的干部队伍问题,分4个块区召开座谈会,深入访谈听取居民区书记、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建议意见。以往大课培训囫囵吞枣、形式单一、要求和实践操作存在落差,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们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了社区工作者队伍“齿轮传动”培训计划。
课程按组别排序,不重不漏、滚动交叉进行,小班化1:4的师生配比,每堂课设置每位学员交流发言、案例探讨时间,一个周期确保全员接受系统培训。几轮课实践下来,社工对事业的认同感和地缘归属感也在不断增强。
感同身受
在“一线奋斗”中锤炼“实干家”
这句话成了机关干部最常用的问候语:今天你调研了没?
午休时碰到年轻干部我都会问一下调研走访情况,有些同志认认真真拿出走访记录如数家珍地跟我分享走访时备受启发的小故事,也有些同志简单一句“没什么,挺好的。”真的花时间沉下心去问计问需,怎么会“没什么”?虽然我们强调大调研“不预设问题”,但调研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看似随时调研,打的都是有准备的仗。
群众观念首先是换位思考,与群众感同身受抵过千言万语。预约走访的过程中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
大调研小故事
“干部走访来的次数不少,问题到头来还是没有解决,过场就不要走了!”据了解,李师傅以前热心社区事务的志愿者,经常给小区建言献策,但小区出入口所在的雅安路上没有门牌号的问题始终不见解决,让他灰了心。调研组的成员立即联系派出所,一同走访调查、现场拍照、绘制草图,补上了缺编的“位置坐标”。再遇到李师傅的时候,他给我们点赞“门牌虽小,关系的是小区居民收快递、收信、打车每天都会发生的事,现在标示清楚方便多了。”
涵育激情
在“更高更快”中塑造“创新家”
大调研过程中,我们一边在做快处理、微更新,关注民生小细节即知即改,更多的是系统思考,研究打磨综合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创新社区治理大课题里,社会动员最难。”这是调研走访时和一位老院士聊到的,和我们对社区治理的思考不谋而合。前一阶段走访中,居民反映小区管理的各类问题占到53%,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能够达成高度共识的地方,实现互惠共赢的概率也高,嘉乐公寓的蝶变正是斜土创新社会治理的缩影。
嘉乐公寓的“蝶变”
一栋无物业管理的独栋楼,通过“党员先想、党员先议、党员先行”的党员“三先”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作用,引导居民自觉遵守居民公约,创造了短时间清理楼道杂物12吨的“奇迹”。今年垃圾源头分类治理示范点选取的时候,第一站我们就到嘉乐调研,任务上午到党员下午动,上门宣传动员、组建志愿者队伍、确定执勤排片表、培训分类要点......这里的居民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源头分类率100%,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展现了这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良好基础。
真·正·实
下一阶段,斜土街道将继续怀揣着诚意,用深查细究的劲头,将调研之“真”内化为宗旨意识,将调研之“正”落脚在谋事创业,将调研之“实”体现于为民解难,用真正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行动来向人民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