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在剧场一角遇见书 小而美的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文化一景

2018-5-15 14:35:05发布78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在实体书店相继与咖啡馆、录音棚、生活美学馆融合,打造多功能文化空间的同时,沪上剧场也在积极探索复合化经营模式。近日,上海文化广场的图书角“bystage”静悄悄地开张了,这只是上海文化广场打造剧场新空间的第一步尝试,未来,这个小小的图书角将具备更多功能。无独有偶,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也有一间朵云书局,这些小而美的阅读空间,正在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
  打造剧场新生态
  “bystage”位于上海文化广场的剧场东侧,几排书架倚墙而立,书架上放着数十本书。剧场没有专门为它设置独立空间,而是让它融入剧场,经过的观众可随意取阅书架上的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观众王嘉琪,因为来得早,在闲逛时发现了这个图书角,一脸震惊地说:“这里居然有《汉密尔顿:大革命》,我找了很久都没买到!”
  书架上,有《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等通识读本,有铃木忠志等戏剧名家的着作,更多的还是《西区故事》《律政俏佳人》等引进音乐剧的节目册,时值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上演,书架上还摆放了若干本同名原着。上海文化广场战略规划部经理柯菲介绍说,在选书标准上,剧场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与普通书店不同,“bystage”所选的书以艺术类为主,兼顾上海文化广场的音乐剧特色,有不少书是绝版书籍,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才购买到。
  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表示,未来剧场要实现三个转型:从经营剧院到经营剧院生态和生活方式,从单一经营功能到功能复合,从自身独立发展成长到外部跨界合作、跨部门资源整合,最后形成良好的剧院生态系统。
  走进设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标志性旋转楼梯背后的朵云书局,一字排开的图书陈设方式显得整齐而讲究,店中的长条桌上还摆着一批“非卖品”———从《大型晚会编导艺术》到《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资深舞迷乃至专业艺术人士也常来此“淘金”。学习舞蹈的方慧倩就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这儿“充电”,她都能读到些在普通书店里很难找到的书籍资料。
  据记者了解,上海大剧院早在2013年大修时就开设了艺术书店,成为上海第一家自营书籍的剧场。目前,书籍销售额已占全店销售额的一半。根据不同的演出,书店还会将相关书籍放在显眼位置向观众推荐。而上海音乐厅二楼东厅也很早就有了专卖古典音乐书籍、光盘的音乐商店。
  延伸剧场新体验
  一本叫作《涂游上海》的书在朵云书局格外受欢迎,一到中场休息,孩子们就会把这本免费提供的涂鸦书团团围住,用不同颜色的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上海景象。书店负责人冯洁说:“开设剧场书店的主要目的不是卖书,而是为观众提供另一种文化服务,让他们在观演前后有处可逛。”从收银统计来看,目前朵云书局每月有20%-25%是老顾客,75%-80%是新顾客。
  “bystage”的初衷是为来剧场观演的观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一种剧场美学体验。未来,“bystage”的图书将向剧场会员开放借阅,成为目前国内首家剧院内公共专业图书借阅共享平台。剧场还将在6月初启动首次书籍分享会,让观众在非演出时段也能走进剧场感受文化氛围。不久后,剧场西侧还将建成另一半“bystage”,功能与东侧有所区别,这里将成为文创产品和剧目衍生产品的销售展示区域。此前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巡演期间销售火爆的帆布袋和胸针,也将与众多衍生品一起重新亮相。
  小空间大格局
  外表“小而美”,内涵却“高精尖”。配合剧场定位的专业性,是剧场书店看似“非主流”却难以被替代的原因。
  早在2004年,首都剧场就开出了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成为最老牌的剧场书店之一。北京人艺“菊隐艺术汇”定点在那儿举行讲座、演后谈,蓝天野、濮存昕、冯远征等老戏骨及知名艺术家亦是那儿的常客。
  那年头,网络尚不发达,北京也没有戏剧专业书店,于是,艺术院校的学生隔三差五地去那儿“淘书”,“戏剧书店”也就这样被叫出来了。每年,还有不少外省市乃至国外的戏迷打“飞的”前来,《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等经典光盘时常售罄。就像如今年轻的音乐剧迷,会因为在”bystage”意外收获《汉密尔顿:大革命》而感到惊喜一样,当年的话剧迷们,也会为在戏剧书店买到《茶馆》的首演版、1992年告别演出版而雀跃。
  在剧场功能多元化、公共空间多样化的当下,剧场书店能提供服务配套的咖啡茶歇当然好,能凝聚人心成为与剧场同呼吸的文化沙龙则更妙,契合精准的剧场定位,打造更高阶的“独一无二”性,更是剧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小空间中也能蕴藏大格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