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叶辛讲座之后,学校又组织新苗文学社部分社员前往位于书院镇葵园农庄的“叶辛文学馆”参观学习。书院镇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镇。叶辛说,文学馆并非他个人的文学展示,更是反映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文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叶辛文学馆”坐落在一栋老民居中。走进颇具江南典型风格的圆形拱门,一间屋顶开着透亮天窗的老屋就是“叶辛文学馆”所在。馆内,通过图片、作品手稿、出版物和各种新闻报道简报,将叶辛从一名爱读书的知青到知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以及他近四十年笔耕不辍所取得的创作成果一一呈现。
叶辛文学馆共分六个部分,展示了叶辛从一位知青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历程,系统地反映了叶辛对于文学的追求和热情。在展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在贵州山区插队落户时,叶辛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著,体验乡间的生活,思考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
叶辛于1969年由上海去贵州插队,在乡间生活了十年。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共出版著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根据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由其本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均在国内引起轰动。电视剧文学本《风云际会宋耀如》荣获金狮荣誉奖。叶辛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
知青生活是叶辛作品的鲜明特色。有人说,知青是最幸运的一代,因为知青的经历是罕见的,荒谬的,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而正是偏远山村的乡愁,密密的树林、连绵的雨季和日复一日的繁重农活,给了知青们理想、意志、道德、良知的熏陶,让他们理解了社会,让他们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和别致的底蕴。那是泥土带给他们的。
叶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