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式启动我国居民市售加工食品中糖摄入风险评估项目。这是《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要求,也是《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需要。
开展加工食品中糖摄入风险评估,意味着各种加工食品中的糖分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应减少糖摄入。而此次的评估项目,是掌握我国人群加工食品中糖摄入现状及其健康风险的重要举措。风险评估结果将为风险管理部门 制定政策标准、指导食品行业向营养健康转型发展,科学解答公众关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目前加工食品中含糖量影响不小。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显示:
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
相关专家表示,口腔健康状况与个人饮食习惯、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保健意识仍有待提高,口腔健康行为养成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蛋糕、饼干等精加工含糖食品及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提高了龋病的发生风险。
上海市卫计委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超重肥胖上升趋势未遏制,含糖饮料饮用普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
74.6%的中小学生每周饮用1次以上含糖饮料,36.5%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高中生饮用含糖饮料更普遍,62.5%的高中生经常饮用;每天都喝含糖饮料的学生也不在少数,20.9%的中小学生每日饮用1次以上含糖饮料,高中生的比例更高,有41.5%的高中生每日饮用1次以上含糖饮料。
多位专家在201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中称,来自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诊断的大量结果证明:
食用高糖的加工类食品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即使在保持卡路里摄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高糖食物更加容易引起糖尿病与相关症状以及过早死亡。
因此,食品减糖很有必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营养健康所、相关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在食物消费量数据和加工食品中糖含量数据的共享利用,研究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和不同重点人群糖摄入量的差异,加强对不同糖含量检测方法对比验证和检测数据审核利用,进一步开展糖摄入与健康之间关联分析等。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了有关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的指南,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 5%以下。
世界卫生组织所说这些糖,并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不包括奶类中的乳糖,也不包括粮食薯类和薯类中的淀粉。它们包括 人类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品。 纯水果汁和浓缩水果汁也需要限制,蜂蜜也在限制之列。
1.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强烈建议)。
2.将成年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强烈建议)。
3.将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5%以下(条件性建议)。
1.配料表越靠前的用得越多:白砂糖和其他糖分一直排列靠前。
2.成分表看含量和参考值:每100毫升含糖类9.1克,占全日参考值的3%,一罐普通饮料310毫升,含糖量大约28.2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儿童青少年每日饮水首选白开水,不喝含糖饮料。
饮用含糖饮料不产生饱腹感,造成过多糖分及能量的摄入,根据文献报道,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易导致各类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血脂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