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徐汇这些只有“一村”的新村 你知道吗?

2018-5-14 13:35:58发布76次查看
  如果说老上海人的童年记忆是从石库门开始的,那么对于许多年纪轻一些的上海小囡来说,他们的童年记忆则是从某某新村开始的。
这些“新村”普遍建于上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就从这里开始。“新村”的命名遵循着规律:有的以路名或地区来命名,比如田林新村、潍坊新村,有的以行业来命名,比如邮电新村。规模较大的新村,还要按数字来划分……
特别的是,有的新村只有“一村”,这些“一村”长啥样?徐汇有哪些“一村”?这里面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塘子泾新公房:凯旋一村
凯旋一村在徐家汇街道西部,1989年所建,有6层楼房15幢,因近旁的凯旋路而得名,属西塘居委会管辖,而这“西塘”就是西塘子泾的简称。
塘子泾原是一片沼泽水网地区,境内小河4条,水塘5个。塘子泾上原有石桥两座,木桥一座,有船只来往。当时居民极少,抗战时期,由于躲避战乱,大批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难民流入,搭建平房简屋,多以手工织布为业。当时境内有安琪儿牛奶棚(今公用事业学校)、东亚同文书院(后为交大附属工厂)、国际孤儿院(后为毛巾十四厂)。建国后,大小河浜填没,开辟新路,翻建新村住宅,塘子泾旧貌彻底颠覆。
历史上,塘子泾一带还有沪杭铁路上所设的中间站--徐家汇站,属四等站,承办客货运业务。1909年建站,可能是塘子泾名气有限,就用邻近的大区片(实际当时为集镇)徐家汇来命名了。1997年在沪杭铁路旧址上建3号线,此站开始拆除,现在,大概只有老一辈的当地人还清晰地记得。
凯旋一村可能为塘子泾地区旧貌更新开了一个好头,然而可惜的是,之后,再也没有人以“凯旋”继续续写这段佳话。
游民习勤所前:漕泾一村
漕泾一村因1954年兴建上海师范学院(今师大)、化专(今应技大)、冶专三所高等学校时,征用土地,居民动迁来此建造砖木结构平房,地处漕河泾,又是新建的第一个居民点,故名漕泾一村。1965年后,平房开始陆续拆除,陆续建起5~6层楼房,至1985年共建有13幢。
该村位于康健路上,地处原漕河泾镇中心,东侧有习勤路,地属习勤居委会管辖,因而新村实际住宅区名为“习勤小区”。这个习勤路按志书所载,是以劝勉词汇取名,古代有“习勤忘劳,习逸成惰”之说。习勤路筑于1919年,现今路东侧的光大会展中心原址为江苏省第二监狱,1928年至1980年间,曾改以习勤支路名。
查有关专著漕河泾历史的《漕河泾镇志》,在所附旧地图上能明显找到习勤路北端正对着“游民习勤所”的大门,但书中未详载该所的历史,不过,不难发现,习勤路系出于此,这个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间游民教养和习艺组织,集学校、工厂、监狱功能为一体。在其业务正常运作的十多年间,收容和教化了大批游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实施社会救助功能。解放后,所址改为自动化仪表一厂,1990年后关闭,今为漕宝路77弄华尔兹花园居住区。
游民习勤所前的漕河泾镇,原沿漕河泾港北岸一边有东西向大街,为漕河泾镇闹市所在,街中段原设有中市桥,系石板桥,可沟通浜南。如今,地境早于十多年前进行过大规模改造,老街不复存在,代之以新式住宅区“漕河景苑”;古桥不见踪影,代之以新颖的习勤路桥......值得庆幸的是,老桥的部分石板构建被留存下来,昔日的“漕溪八景”以新姿出现在漕河景苑里。
你还知道徐汇有哪些“一村”?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