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市口岸办联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召开“优化上海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专场政策解读会。来自全市近百家的进出口贸易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和报关报检企业参加。此次活动也是为了推动上海跨境贸易相关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增强企业的认知度和感受度,回应企业关切。
会上透露,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营商环境报告》涉及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费用的指标中,2017年底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体平均费用分别为317-522美元之间、299-374美元之间,低于世行报告(2018)所公布的“边界合规费用(Border Compliance Cost)”790美元(进口)和533美元(出口)的标准。
据悉,去年上海海关还联合上海港务集团,邀请跨国咨询机构组成联合工作团队,参考世行报告相关跨境贸易指标,对上海口岸通关全程各时间节点、财务分摊清单进行全景扫描,聚焦“时间去哪儿了”和“钱去哪儿了”两大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口岸通关瓶颈多集中于“串联”作业环节多 、无纸化作业程度低、系统封闭且资源分散等三个方面。为此,在逐项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之后,市口岸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等单位于今年3月20日联合发布《上海口岸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包括推进“并联”作业、便利企业申报、完善和规范口岸收费等六个方面17条措施。
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韩强在会上介绍,目前,多项措施已落实见效。“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进行了压缩,从货物运抵达港口到提离,可以做到48小时内放行。”
以《若干措施》17条中的第3条为例,便利企业同步进行通关与物流作业,对已卸至海关监管场所的进口货物,将是否布控查验信息发送前移,海关接受申报后,将是否查验的要求当即通知企业。
“以往,企业完税后,无法及时掌握查验是否完成。此次举措推出后,查验信息发送前移,交税时如无查验项,就意味着查验已经完成了。”韩强说。
此外,通过单一窗口推送包括船名航次、靠泊时间和码头名称等港航信息,外贸操作不用再凭提货单进行报关报检,通过网上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放行;原产地证、CCC认证证书以及其他申报随附单证的办理手续和提交方式进一步简化,出口报检环节不再要求提交信用证等,再压缩通关准备,不用再“以单换单”。
记者了解到,17条具体措施中“推进物流作业无纸化”正在多部门合作下,快速推进。
上港物流副总经理戴越表示,“现在进行电子化之后,通过网页上全流程的传递,就能让驾驶员方便地在手机上进行确认,进港时间更加随意。这就是‘让信息以电子化回归它的载体本身’,而不要再进行单证的传递了。”
跨境贸易产业链长,业务多样,专业性强,政策复杂。会上,市口岸办、上海海关(检验检疫)、市商务委、市贸促会、港务集团和亿通公司等单位业务负责人,现场围绕各自职能,就新近出台的政策和企业关心的重点进行解读。
各参会企业表示,此次培训的一个特点是多部门的联合培训,且政策性和实操性相结合,使企业可以比较系统而完整地掌握政策,现场提问环节,解决了很多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前的政策信息都是分散的,现在走向集中最大的好处是,将帮助我们中国企业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 从而带动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优杰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执行董事吴克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