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修,促改变 ——上理工实验“学习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018-5-15 0:00:00发布82次查看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上理工实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教学方向指引下,开展了“学习化课堂建设”的项目建设。项目以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逻辑推进, “学习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学习研究
各学科备课组认真学习《学习论》等理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相关精神;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课标学习要求,制定学科“学习化课堂”研究点,通过切实可行的切入点,进行学科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老师们集体研课,在“教”与“学”中思考学习化课堂的本质核心所在。
实践展示
5月4日下午,英语学科的孙晨祺老师和熊立琴老师率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孙晨祺老师以“seasons i know”为题,通过视频导入、动作演绎、儿歌创编、图片欣赏等不同的方式演绎了四季的变化。用“找朋友”的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充分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熊立琴老师这堂课用故事化的文本资源给学生创设语境,通过歌曲、儿歌、头饰、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提供了精神上的资源,使学生产生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同时,思维导图式的动态板书贯穿在整堂课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进行信息化交流的文本依据。
现场研讨
集中展示后,普陀区英语学科教研员张小皖老师、王校长和潘副校长以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了评课活动。
同伴研讨:
孙老师:
两位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符合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丰富,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贯彻了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徐老师:
两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营造出了“师生、生生”相互理解、支持的环境,以及毫不吝啬的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听似简单的一个单词:super!在孩子心里却能荡起暖暖的涟漪,让每个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对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开花、结果!
李老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两位老师在课上都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学生活动。如:同桌问答,小组讨论,“找好朋友”合作完成文本。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专家点评:
普陀区英语学科教研员 张小皖老师:
这两堂课,两位教师提供了学生三大资源:
1.精准的多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给了学生精神上的资源。
2.循序渐进的文本资源,给了学生丰富的语境和语料,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地阅读。
3.来自学生自我的资源,让学生产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愿望。
通过“学习化课堂”的研究实践,两位老师的课貌发生了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
2.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明晰了学习任务,给话题交流提供了语料和语境,支撑了课堂教学;也提供了学生阅读的文化,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学习的愿望。
张老师还提出:通过后续的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实现四个转变:1.学生方式的转变。2.学习平台的转变。3.学习过程的转变。4.学生评价的转变。
“学习化课堂”要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教,带动学生富有情趣的学,做到教学相融,给学生和谐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最后,王校长和潘副校长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予以肯定并对后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潘副校长:
“学习化课堂”的建设,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教师把课堂理解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引领者,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应该充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创造“综合学习”的学习,创造表现的学习。我们的研究要放眼量,站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上,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基于学科教学评价的要求,确定切实有效的研究点,将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王校长:
我们把“学习化课堂”的建设,作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希望通过扎实有效校本研究活动,促使全体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探索推进自主、合作、规范、有效的“学习化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各备课组的老师们可以商定一个恰当的切入口进行深入地研究,如:如何激发学习的愿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如何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如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场等等,以科研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助力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
本次结合校本研修的教学研究活动,既是营造潜心钻研、交流共享的教研氛围,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更是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学以致用、知识更新、建构创造”等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奠基。后续,学校将继续有序组织各学科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化课堂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