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杨浦新闻

“体医结合”量身定制 为社区上万名慢性病患者开出“康健处方”

2018-5-14 0:00:00发布69次查看

今年以来,为贯彻市委、区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活动,四平路街道党政机关作为调研主体,组团式深入各类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积极问需问计,有力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开展。干部沉到一线,真找问题,找真问题,让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大调研带来的真正实惠。

今年4月份,杨浦区在街道召开“体医结合”工作现场会,会上四平路街道分享了“体医结合”的经验做法。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也来四平社区体育俱乐部蹲点调研“体医结合”工作。

“体医结合”为何能得到关注,四平路街道又是怎么做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去年下半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社区所有人群做了一个健康调研中,发现社区里有3000多名糖尿病人,10000多名高血压患者,慢性病问题在社区里十分突出,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今年在大调研中,街道调研组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厅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他们每天一早都会做的事情就是去卫生中心排队配药,不管需求是否急迫。

面对这一现象,有何对策?怎么解决?

四平路街道调研组想到,是否能把这些老人家招募过来,利用他们每天“跑卫生中心”的这段时间来做健康干预?

于是四平路街道进一步探索深化了“体医结合”服务项目,街道与社区卫生中心和同济大学体育部联手,对社区里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医疗健康的体育干预。

“体医结合”

“体医结合”就是将锻炼和治疗相结合

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区里的慢性病患者,招募了150名“会员”。

其次是体育俱乐部在活动中心内成立了太极培训班、气功培训班,并请来同济大学太极拳协会的教练为慢性病患者传授吴式太极拳十六式。在带领他们锻炼之余,卫生服务中心还根据他们各自的健康状况,每天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跟踪治疗服务。

培训之前,先给这些居民做了一次健康测试,培训3个月后,再进行一次测试,比较居民的各项健康指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主要的做法

一是整资源组建服务队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将社区现有的4个卫生站(点)、5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7名全科医生,以及社区体育俱乐部102名家庭健康指导员和居委会现有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等资源进行整合,经专业培训和辅导后,组建成若干支“体医结合”服务队,走进社区、进入家庭,向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推广非医疗健康干预。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的适合医疗和健身指导需求的150名慢性病患者“会员”,编成3个组,分别开设“五禽戏、太极拳”等培训辅导班,对其进行医疗健康的体育干预。

体育俱乐部家庭健身指导员和家庭医生一起,还定期为“会员”上门出诊,开出符合他们个人身体状况的“健康处方”。

二是找载体建测试站点

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质测试站的基础上,街道在社区卫生康复中心、密云路睦邻中心、阜新路睦邻中心等公共场所再设3个体质测试站,按照“1+1+1”模式配备服务团队,即每个测试站配1名全科医生、1名健身指导员、1名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定期向居民开放服务。

17名专业的家庭医生,对接23个居民区,每两周会定期下到居民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测血压、测血糖等评估服务,同时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健身指导。

三是建家门口运动小站

推进街道、社会、企业“三轮驱动”运作模式,服务需要服务的人群,分别在密云路睦邻中心、阜新路睦邻中心建立“体医结合”运动小站,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器材,设置乒乓房室、瑜伽室、棋牌室等体育场所,在社区形成了15分种体育生活圈,就近就便服务社区居民,每个运动小站按照“1+2”模式配备服务团队,即配备1名全科医生、2名家庭健身指导员,定期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与健身指导服务。

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居民来“运动小站”锻炼身体,还有专业的健身教练指导,“运动小站”几乎都是“爆满”状态,而像这样的“运动小站”,在街道已有3个,服务于各片区内的居民。实现“慢病干预,治动结合、主动健康”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做到“体育惠民!”

如今“体医结合”已作为全市试点并被推广,街道通过尝试健康培训和上门出诊结合的干预模式,从去年下半年来,已累计服务人群超过27454人,其中有150名被长期跟踪的慢性病患者健康指数得到明显提升。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扩大“体医结合”对慢性病患者人群的干预服务,同时,还将把健康服务推广到园区、楼宇和学校,让“体医结合”的模式覆盖整个社区。

杨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