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没有围墙的实验室 金山这座农村学校办出“科教特色”
2018-5-14 11:01:00发布70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黄丽春5月14日报道:上海市新农学校地处上海远郊金山,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1996年由原新农地区中小学合并建成。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我国西部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家庭。家长们往往忙于生计,无心也无力关注子女的教育。受家庭教育条件的影响,孩子们虽有梦想和潜质,但缺乏潜质的激发、实现梦想的平台,普遍缺乏自信。面对这样的生源情况,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孩子发展的科技教育路径?
近日,市级项目《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与学的行动研究》交流研讨会在新农学校举行,向市教科院、华东师大、金山区教育局的相关教育专家以及全市各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展示了近年来新农学校探索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实验室的生动实践。
记者当天看到,西部操场上,一个个帐篷下正在开展的是液压挖掘机、自动售货机、纸陀螺等diy课程,指导老师将与数学概率、压强原理等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不远处的大楼内,植物探秘实验室、dis实验室、悦林启智小屋、墙壁实验室、航天科普长廊等十个实验室,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拥抱自然、体悟生活、贴近科学的新天地。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农趣探究基地“农趣园”,师生们心中的“一帘幽梦”——锦屏藤装点的小竹屋下,一群四年级的孩子在这里观察生菜、临摹叶片,上了一堂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创意美术课。学生们置身于这间充满自然气息的“教室”,坐在栽培架下,对着一颗颗真实的生菜,观察形状、构造、颜色的特征,然后运用老师所教的构图、线条、上色知识完成绘画。最后,大家绘就的每一颗生菜的造型、颜色都不尽相同,细心的孩子甚至画上了土壤、露珠等细节。类似的课程,在新农学校还有很多。
“我们学生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多数今后还会长期接触农村与农业,反哺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学校教育中就传授他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呢?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的、适合其成长的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使命。”顾燕校长2013年走马上任,对学校的定位有着明晰的考量。“尽管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让他们在校九年的学习生活中对科技、对创新产生兴趣,并由此得以启蒙,点亮他们的美丽童年梦,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据了解,2010年年底,学校就建有一间当时属金山区初中领先的dis综合学科实验室,但该实验室主要是部分师生对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原创的场所。为了让更多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与体验,2014年起,学校对原dis综合学科实验室整体布局进行了改建,并陆续新建了科技大厅、小初学段衔接的科技创新探究体验区和实验区、墙壁实验室、航天科普长廊、stem云教室等创新实验室。
在顾燕看来,之所以说新农学校的创新实验室是“没有围墙”的,一方面在于其跨学科的特性,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共同合作,设计课程和项目;另一方面则在于,尽管创新实验室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以实验室为基础,所打造出来的课程却是无限的。在这些创新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上语文、美术、物理、化学等基础性课程,也可以上学科拓展类、科学探究类课程,还可以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上农业特色课程,或是在stem云中心老师的讲解下,学习stem课程。
创新实验室平台的创建,让学生们在学习交流、组团研究、探索创新、自我展示中,观察力、表达力、实践力、思辨力等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经常往返于“农趣园”的兰安琪、刘星等同学,结合所学传感器的知识,运用led灯加热和风扇散热原理,设计了一个制作微型智能温室——“魔法”温室的活动方案。她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春秋季节上海常见植物生长所需适宜温度,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了“魔法温室”启动的最大温度和最低温度。在老师的协助下,她们通过编程完成了命令的撰写。此作品还在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中获了奖。陆文慧同学更是获奖无数,不仅荣获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还受邀在第十届青少年创新峰的高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参与研制自动灌溉系统“喷泉”装置的体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大鸣对新农学校本次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基于生源、立足本地、充满激情、符合方向”。冯大鸣表示,在学生生源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环境氛围好,初步形成课程系列,教师队伍基本建成,教与学的方法都有所提炼,体现全员成长。“非常期待特色项目能提升为学校特色,在常态课程中进一步体现,希望学校进一步建有温度的实验室,探有创意的教与学,做有情怀的教育者,育有潜质的新农娃”。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