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地震“黑匣子”将在沪大量投放 形成密集观测系统 实现对秒级响应

2018-5-14 1:08:14发布62次查看
原标题:地震“黑匣子”将在沪大量投放
  东方网5月1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个大小不过半张a4纸的小盒子,将成为申城采集地震数据的“全新武器”。记者昨日从市地震局了解到,上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地震密集观测系统,一大批“黑匣子”将发放至各单位甚至百姓家中,通过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处理技术,实现对天然地震或突发类振动的秒级响应。通过手机app,居民随时可知道相关震动信息。
  1级以上地震2分钟速报
  在很多市民看来,上海是“风水宝地”,长期以来没有地震发生。
  然而专家指出,上海位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是受我国中强地震活动波及的地区,一旦东部和北部海域发生中强地震,对上海的破坏或影响最大。不仅如此,上海高楼林立、人口稠密、财富集中,生命线工程系统抵御地震破坏能力不强,潜在地震灾害风险巨大,若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或波及的有感地震,其危害程度要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因此面临的防震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和特殊。
  记者了解到,上海近年来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方位的地震监测网络,只要发生1.0级及以上的地震,能够在120秒内进行计算机自动定位速报。此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2次影响到申城的南黄海地震、2012年闵行1.2级地震等,无不被这套系统准确监控。
  市地震局表示,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建有测震、强震、前兆三大台网。其中,测震台网共有13个台站,另外,佘山地震台阵监测能力可达到1.0级,局部区域可达0.5级。上海强震台网共有61个台站,能够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内,提供四度以上的烈度分布图。
  天然地震秒级响应
  想要地震信息监控做到“分秒必争”,就离不开大量的监测布点。而传统的科研监测往往对硬件、环境等有较高要求,资金投入也相当可观。
  市地震局透露,一种全新的地震数据采集“黑匣子”即将在申城全面布设。这种仪器体积极小,只有a4纸的一半,插上电连上无线网络,其内部的传感器就会实时监控周边的震感,并会24小时不停地上传数据。
  今年1月,上海市地震局已经先期筹建小型密集观测网络试验系统,以验证系统工程原理的可行性。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测试和设备选点,试验将于10月结束。先期“内测”用户达到了100多个点,投放了300多台仪器。
  “这个仪器可以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市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处处长韦晓告诉记者,利用大面积在沪布点,市地震局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地震密集观测系统,通过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处理技术,实现对天然地震或突发类振动的秒级响应,从而填补目前地震发生时刻与地震速报以及烈度速报产出之间的信息空白,弥补传统的烈度图无法准确判定上海的地震损失,通用的损失评估模型在上海也可能无法应用等不足。
  “如果布点足够,一旦发生地震,平台可以很快分析出影响程度,这对于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和相关救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李斌说道。
  app就能传递信息
  李斌认为,与传统地震观测相比,地震密集观测系统强调的是从老百姓角度出发。相对于专业地震观测,地震密集观测系统对于观测环境、观测仪器的要求较低,产生的数据精度不高,但在数据采集规模、计算分析上有着不能比拟的优势。
  “我们正在研发的app软件,将会和该系统有效链接,可以实时传达地震信息以及进行相关科普。”李斌指出,通过这套系统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上海市地震观测现代化水平,也便于公众及时了解震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还可以促进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避免“黑匣子”的误报、错报呢?对此,李斌告诉记者,类似地铁震动、脚踢、大型车辆近距离行驶等是会对该仪器造成影响,但是在大数据筛查下,这些信息都会予以标记,而且这些数据往往不具备统一性,不会作为地震发生的判断。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