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初心,帮迷途少年找未来方向
顾琤琮正在进行法制课的宣讲 /受访者供图
“1”是自己、“2”是家庭、“3”是朋友、“4”是学校、“5”是社会、“6”是未知社会,从1到6是自己从家庭走向未知社会的过程……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可能台下的很多学生不会相信:讲台上那位拿着一个“骰子”样立方体侃侃而谈的老师是浦东新区检察院未检处的一名检察官。
这位检察官叫顾琤琮,主要办理重特大、新类型、疑难复杂的未成年人案件。在她看来,“治已病不如防未病”,因此她很乐意走进学校,为学生们上好法治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是公诉人,更是保护者
成为一名检察官,对于从小喜欢看武侠小说、怀揣着女侠梦的顾琤琮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像女侠一样伸张正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顾琤琮都为这个目标在努力。
直到她成为一名未检检察官,接触了那么多孩子,她才明白:未检检察官不仅仅是追求控诉和惩罚的国家公诉人,也应该是孩子的保护者,要成为他们的“国家监护人”,积极帮助孩子们找到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顾琤琮接手的个案当事人都是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或许是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等类似案件的主角,但其实都各有各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多少带点消极色彩。因为得不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关爱,甚至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中,因此孩子遇到事情时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遇到这样的孩子,当然可以严厉惩戒他,但孩子不是成年人,犯错很多时候是一时冲动。很多孩子的人生还未开始,在他们失足进入至暗时刻时,除了惩戒还应该做些什么,让他们可以迷途知返。”
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善,顾琤琮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总会多几分耐心与探究,她会花上几个小时和社工一起与孩子们聊天,再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来一起讨论怎么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从制定教育矫正方案开始,到最后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育矫正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
给孩子讲,也给家长讲
与她相识12年之久的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社工陈丽丽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很多天性都不坏,生活中缺少爱、也缺少对的引路人,走上迷途并不全是他们的错。而顾琤琮这样的检察官传递给他们的是一种来自成人世界的温暖与善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这些孩子也不例外,有时候只是多做一点点,但给孩子们的触动却很大。”
除了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这类案件,在顾琤琮的案头,还有一部分是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这类案件的问询对受到侵害的孩子来说,是一次艰难而又不得不为的过程。所以,顾琤琮去报读了心理学课程,因为这样可以对孩子的心理更加了解,在谈话时更不容易触碰到孩子们的情绪敏感地带。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性侵这个话题,很多孩子是没有接触过一点点这方面的教育。”作为12355青少年保护热线智库志愿者,她主动为中心的志愿者们提供《未成年人防性侵》的系列主题课程。
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咨询部部长庄毅正告诉记者,顾琤琮会解读涉及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的相关法律知识与概念,让志愿者可以更加专业地去服务那些打来电话的青少年或者家长。
女孩版粉色男孩版蓝色,幼童版用动画讲,教师、成人和家长版用数据讲。除了给12355中心的志愿者上课,她还积极地到一些学校去进行法治课的宣讲。于是,才有了文首的那一幕。
4位命名检察官中唯一未检
2011年,顾琤琮被派往青东农场检察院担任派驻监狱检察工作。在那里,她第一次跳出“未检”看“未检”,第一次有机会从刑罚执行终端回头看刑事诉讼过程。两年多的驻监检察工作,不仅让她学会了法律监督的眼光和方法,更让她重新认识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意义所在,让她对做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有了更深入的启发和思考。
“犯了错或者受到伤害的孩子可能一时进入了黑暗,如果在黑暗里有一束光照进来,孩子们的未来可能完全不一样。”令她高兴的是,很多孩子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自主创业、有的见义勇为被传为佳话,而更让她感动的是,有些孩子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利用同伴力量,和社工们一起做那些迷途少年的“燃灯者”。
2017年,全国首批4个命名检察官办公室在浦东检察院揭牌,顾琤琮是4位命名检察官中唯一的未成年人检察官。
检察官办公室成立一周年来,共办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再审案件100件147人,办理民事行政监督、刑事执行监督、侦查监督、保护处分等新类型案件11件11人。对未成年人犯罪、办公室坚持贯彻“少审慎诉少监禁”原则,较大幅度提升非羁押率、非刑法化措施适用比例。
“理想如星辰,我们无法触摸,但却能像航海者一样,借着星光的位置而航行。”顾琤琮特别喜欢舒尔茨的这段话,未来,她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