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吊着盐水,发着高烧,这样的厕所怎么下脚——三甲医院院内厕所问题调研
看病,本就不是一件高兴事
吊着盐水、发着高烧
迈着沉重的脚步去上厕所
却发现一股异味“扑面而来”
那滋味,别提了!
今天小研要和大家聊聊
在医院上厕所这件事
魔都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已是公认的
国际先进、国内一流
然而,三甲医院的厕所的卫生状况
是否也能达到了一流水准呢?
仁济医院、华山医院
儿童医院、红房子医院
来看看这四家申城三甲医院
对院内厕所的调研结果
↓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就在今年年初,一台红外线接收器被放置在仁济医院东院的厕所门口。统计发现:
这里的厕所日均流量在1100人次左右,门诊一楼厕所流量最高,达1500人次。
“患者对厕所不满意,我们知道,为什么不满意却是要调研的。”
仁济医院后勤保障处处长金广予认为,骨头就要挑硬的啃。医院决定拿门诊一楼厕所试点。
“阿姨,你觉得这厕所的问题在哪里?”
“爷叔,说说你对厕所不满意的地方!”
……
像这样,后勤人员开始站在一楼厕所门口“拦人”。拦了一周,他们得到了一张厕所问题清单。异味、压抑、缺挂钩……清单上的每个问题成了仁济医院后勤保障部门的一个个行动方向。
解决方案
仁济医院东院从2012年投用,一楼厕所位于门诊大楼的中间,通风效果一直不好。而解决方案,也从这间试点厕所入手:
从设备改善上,将厕所的排气扇换为功率更高的,引进效果更好的烘手机、净化器,一方面减少地面潮湿,防止患者跌倒,也减少产生异味的环境
同时,新装置能时时测量有害、有异味物质的数据,当数据超过预先设定值,会自动增加净化频率。
另外,还将动态调整打扫频次。仁济医院原本是45分钟打扫一次厕所,如今遇到就诊高峰,打扫频次会缩减到30分钟一次。
面对类似的问题
华山医院与儿童医院
也同样在调研中寻找对策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文明办每月会对包括厕所在内的医院窗口评测,患者对厕所的满意度始终不高。总务科科长赵毅峰拿出了去年3月到今年2月门诊厕所的评分表,分数惨淡,个别病人量巨大的“明星科室”附近的厕所,分数尤其“不好看”。
说起厕所改造,赵毅峰刷刷拿出五页共17项整改计划,内容从地面防滑到洗手液配备,再到纸篓、冲水水流,无所不包。其中的两个细节体现了医院的态度,事关控制医院内交叉感染、减少疾病传播等问题。
厕所配备了带盖子的垃圾桶,这个“小心思”隔绝了如厕用纸的异味问题。
配备洗手液有以及张贴洗手示意图,这两项措施可降低病患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有近60个厕所,由于儿童就医的特殊性,一个病孩来就诊,往往是一家三代出动,每日出入医院的人数比成人医院高几倍,厕所使用量也成正比上升。
医院为此拿出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
根据每日人流量变化精确测算出最佳清洗频次。
保洁队伍与医院保安、护士工作站形成区域联络网,一旦发现厕所异味、地面湿滑,立刻呼叫片区保洁人员,被呼叫的保洁人员5分钟内必须赶到并清理干净。
在打扫干净的基础上
有没有可能做更多?
一个好心情
可能会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
上海市儿童医院
将厕所打造成儿童喜欢的色彩鲜明的幼儿便池,并考虑逐步增加厕所里的可挂壁绿植,增添生机,为前来就医的病人及家属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
仁济医院
起初考虑到清洁方便,墙壁、墙顶和防滑垫都采用了灰色系,配上昏暗的灯光和逼仄的环境,让病人们觉得压抑。现在则变了模样,女厕所换上了粉白相间的马赛克防滑垫,男厕则是蓝白色系,均佐以点缀角落的绿植。
这些试点厕所本月底就会向患者开放,随后厕所会面临两周的调研——填表与时时“拦人”相结合。如果试点成功,医院下半年将先把人流量较大的门诊、住院部一楼的60个厕所优先改造。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杨浦院区
在这个针对特殊人群的医院,厕所出现了不少“新花头”。比如:
一楼厕所一整面墙贴着怀孕周期墙纸,冷冰冰的墙面瞬间变身科普知识墙。
厕所里的镜子也将被利用起来,医院计划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只要你站在镜子前,就能看到镜子转换为led屏幕投射出的各种医学小知识。
厕所虽小
却直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面向广大看病群众的公厕
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体现
小研希望
在不久的将来
上海所有的医院公厕
都能对标世界一流
让就医者彻底放心
关于医院公厕改善
如果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请务必告诉小研
留言区见!
本文编辑: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