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日新月异的城市,在上海几个月不出门外面就不一样了,虽然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上海城市的更新速度绝对飞快。也许你以前住南市区的,住着住着发现南市区没了;也许你原本住在闸北区好好的,突然彭浦新村都变静安区了。老上海的味道也日渐散去,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也许那些旧日的美食只能相遇在灯火阑珊处了。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有些属于老上海的东西
打开你尘封已久的回忆
消失的3000多所中小学
从1980年至今
上海消失了3000多所中小学
由原黄浦、南市、卢湾先后合并组成的黄浦区
正是“消失学校”的集中地
不少朋友问,为什么这么多学校会消失?
一是原来的“弄堂小学”、“马路中学”规模太小
条件太差,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
被合并或直接撤销了
二是因南浦大桥、世博会等市政工程动迁
和土地批租开发,学校随之消亡
黄浦消失或更名的中学(部分)
你的学校,还在吗?
熟悉的校园,还在吗?
最美好的年华,还在吗?
消失的地标
近几年,上海宁已经告别了很多这些有特色的门店、街道。很多曾经辉煌的街道,在上海发展的洪流中,已经逐渐褪去了往日的繁华!
雁荡路
万国风情的都市步行街
以前雁荡路几乎能吃到全球知名的异国美食,而现在的雁荡路回不到过去的风华绝代了,但是行走在这里,依然可以感受到独具韵味的精致和典雅。
八埭头
曾经的“杨浦区南京路”
这一区域街坊大多为旧房危屋,设施简陋,人口密度高,困难群众多,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昏暗、潮湿的危旧房屋里,拆迁已成必然。
铜川路水产市场
曾经最大的海鲜水产市场之一
铜川路水产市场已经陪伴上海人民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那时,很多上海宁都喜欢去那里购买物美价廉、新鲜美味的海产品。
衡山路
被称为“酒吧一条街”
1999年,还被列为“上海市十大专业特色街”之首,那是它最辉煌的年代!如今的衡山路生意慢慢冷清了,酒吧餐厅很多,但没有特别火爆的。
沪西工人文化宫
上海人最早的娱乐圣地
如今,承载着老上海记忆的西宫正在进行全面改造,未来还将继续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地带,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黄河路
曾被誉为上海的美食街
曾被誉为上海的美食街而现在,黄河路美食街人气没有那么旺了!或许,它将慢慢珍藏在上海人的记忆里了!
东台路古玩市场
被誉为“上海琉璃厂”
福州路
被誉为“中华文化一条街”
福州路,因为充满文化气息而被称为“中华文化第一街”。而现在,很多书店搬迁,文化用品店也纷纷撤离,福州路显得冷清了。
七浦路
曾经的a货圣地
七浦路的特色在于时尚廉价的外贸原单,再加上超强的模仿能力,各种大牌小牌,都能在这里找到。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七浦路已经没有了原先的热闹。
江阴路
曾经的花鸟市场
江阴路花鸟市场,在这里一年四季的观赏植物都能买到,还有各种观赏鱼、鸟,一应俱全。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了江阴路的历史!
威海路
叱咤一时的汽配街
在繁华的静安区商圈,曾经有一条叱咤上海滩多年的汽配街——威海路。随着电子商务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威海路汽车汽配街已经不见了踪影。上海的汽车汽配重心也已经转移到了嘉定汽车城。
这些地方,无论你有没来过、喜不喜欢,他们已经在上海逐渐消失了。
消失的上海地标
上海电视塔
老一代的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票券”的时代,其中布票上印着的就是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位置就在如今的南京西路青海路附近。后因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于1998年7月拆除。
虹口大戏院
来自西班牙的商人安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扣租借了一处溜冰场,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市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营业性电影院,1919年改名虹口大戏院。1988年因海宁路拓宽全部拆除。
亚洲第一弯
“亚洲第一弯”,这是所有看到过它的人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曾经,这个“华美的弧形”还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这座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的高架桥,在2008年2月13日被拆除。
消失的上海地名
八仙桥
老上海都知道“八仙桥”,在什么地方?黄浦区西藏南路、延安东路及周边一带。“八仙”二字可不是传说中的八位神仙,而是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有关。
泥城桥
这恐怕是只有老上海才知道的地名了。西藏路桥,原名泥城桥,亦称新垃圾桥(垃圾桥,即现在的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桥梁,南接西藏中路,北接西藏北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蒙古路。著名的四行仓库即位于该桥北端的晋元路上。
大自鸣钟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沪西“大自鸣钟”远近闻名,当年,就连到附近去买东西,都叫成“到大自鸣钟去”,而周边开出来的日用品商店、小五金、或者烟杂店,都会自觉地取名叫“大自鸣钟火锅”、“大自鸣钟宾馆”、“大自鸣钟电器商店”等等。
消失的上海味道
擂沙圆
擂沙圆在上海几乎已经绝种了,听说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乔家栅点心铺经营的擂沙圆更是上海最正宗的擂沙圆,想要吃的话,只有来上海才能吃到,要是去别的地方,你就是再有钱,也没地儿买去。
油氽馒头
馒头皮的制法取于南翔小笼馒头,用不发酵的精细粉擀成,馅心取法于淮扬细点的汤包,将肉馅加骨头汤打匀,调以葱、姜、蒜等制成的佐料;氽炸时又采用近似氽炸酥饼的技巧,经过这样精心加工制作出来的馒头,形状小巧玲珑,皮呈金黄,色泽美观,入口松脆,肉馅鲜嫩,一咬汤汁四溢,肥而不腻。吃后齿颊留香,满口生津,若趁热食用,更会余味无穷。
生炒热白果
旧时上海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吃。卖者会挑一担子,前担置火炉、铁锅,后担放置生熟白果,熟的放在保温的棉袋内。小贩一边用上海话高声道:“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一边用锅铲在铁锅内翻炒碎瓷碗片弄出响声,再现炒现卖。
两面黄
“两面黄”又是一种什么点心?不少年轻人把它错认为是两面煎黄的饼类点心。其实它是把条状的面条炸制后的一种小吃。传统的两面黄,口味有两种,虾仁浇头和肉丝浇头。一般是生日宴的晚餐吃两面黄,中午吃排骨面。
老虎脚爪
年轻一代的上海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闻所未闻。它是老上海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虽然用料、做法都很普通,但其色泽金黄,香脆酥松,价廉味美,老上海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钟。
消失的上海老手艺
记忆中,上海的过去总有一群专门修理搪瓷的,制作藤制品的手艺人走街串巷,时光飞逝,那些年的我们长大了,这而些东西都已渐行渐远,慢慢地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拨浪鼓小贩
拨浪鼓的声响,伴随了上海小朋友的童年记忆,很多人都曾用破烂换过印模、玻璃球,用牙膏皮、知了皮换过石笔、别针……
挽脸
那些年,街上还没有美容院,但有挽脸阿姨。一条细棉线、两张凳子、一盒爽身粉,三两下就把脸上的杂毛清除干净,整个脸瞬间就能变得光滑细致。
钟表维修
小时候看着钟表师傅拿着小镊子将手表“分尸”,一会儿又神奇地装上了,手表也就修好了。
修伞师傅
以前的雨伞都是修到不能用了再换新的,现在的雨伞还没坏,就想要换新的。自然而然,修伞师傅也跟着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老式理发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在巷子里弄一张椅子就开起了发廊,剪头发只要几块钱。那个时候剪头发真的就只是剪头发。
磨刀 、磨铰剪
以前一把刀能用十几年,刀生锈了或是钝了,磨一磨又锋利如初了。如今,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记得。
补锅
不光光是锅,水壶盆子也能补,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这么节俭,锅子破了补一补继续用。随着生活变好,锅子随时都能买一个,而补锅的手艺也慢慢地失传了。
南市区 310102(与黄浦区合并,绝版)
卢湾区 310103(与黄浦区合并,绝版)
闸北区 310108(与静安区合并,绝版)
吴淞区 310111(与宝山区合并,绝版)
南汇区 310119(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上海县 310221(与闵行区合并,绝版)
嘉定县 310222(撤县设区,绝版)
宝山县 310223(与宝山区合并,绝版)
川沙县 310224(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南汇县 310225(后设区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奉贤区 310226(撤县设区,绝版)
松江县 310227(撤县设区,绝版)
金山县 310228(撤县设区,绝版)
青浦县 310229(撤县设区,绝版)
时间总是这样过得很快
上海发展的脚步也走得很快
行走在上海的街头
总是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新的变化
但同时,有些东西却永远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