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社区分析工具进阶2.0版 城市“右脑”越练越强

2018-5-11 13:39:27发布75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张欢5月11日报道:工作太忙回家太晚,没法接待上门调研的居委干部?不用愁,等着地铁发呆的时候,扫一个二维码就能反映需求了!
2017年,静安区创新研发“社区分析工具”并在所有居委会完成了社区分析方案制定,首轮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信息排摸,同步完成数据录入与统计,并开展了需求度排序、回应主题筛选、回应方案制定等工作。记者从昨日召开的静安区社区分析工具方法论坛上获悉,2018年,社区分析工具将迎来进阶版,通过在居民区综合治理信息平台中加入社区分析工具板块,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数据、分级分层方法处理数据、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分层共享,实现居民需求与问题回应的有效链接。
“好用”的工具才能更长久
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起来繁琐就会“令人烦恼”,也难以“长久”。在一年多的试点和推广中,静安区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头”和“脚头”实践,逐渐领会了做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不再怕敲门、怕开口。那么,新的问题也来了,在人口密度很高、工作节奏很快的上海,每次解决一个问题都要地毯式地去敲门吗?
“我们居民区干部和社区志愿者走访居民时,有不少年轻的、早出晚归的白领们就提出,这个问卷好是好,但有时候太忙没时间静下心一条一条分析,一条一条考虑。”天目西路街道铁路新村居民区书记张斯琪在论坛上谈到,有不少居民建议能借助移动设备开展民意互动。
这个建议在“社区分析工具”的2.0版本中就可以实现了。工具设计者、静安区居委会工作研究会研发部部长戴愉介绍,使用进阶版工具时,每个居民区将生成信息采集二维码,通过扫码识别身份后,就可以在移动端完成调研或征询,在线提交后,信息和数据就直接投入到居委会辖区数据海中。而在数据统计方面,各个居民区的所有统计报告都可以自动生成并导出,不仅如此,一目了然的首位需求分布图、需求度超过50%列表、意见建议梳理表、热词图、任意筛选指标分析图等关键图表,也会让社区工作者获得更多启发。
图片说明:不同街道的居民需求热词
作为上海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静安区的大数据汇集程度很高,这当中就包括大量民生数据。论坛上,上海数据交易中心ceo汤奇峰举了个例子,静安区负责的一项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151”项目,将大数据应用的领域着重放在了“交通”“健康医疗”“健康食安”“环保”“城市公共设施”5大方面。
“我们从来没有入过户,或发过问卷调查,那么我们对上海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遇到主要问题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呢?”不是“拍脑袋”,也不是依靠“小组讨论”,汤奇峰透露,其实,这样的分类全都基于对12345市民热线电话的语音自动分析。“我们对语音分析发现,上海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这五类,这五类问题解决,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当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在可展望的未来,借助最新的科技,社区分析工具的信息采集、筛选、综合、反馈等流程或许能变得更便捷。
科技进步如何影响工具
在汤奇峰看来,管理一座城市,就如同大脑控制人的各项机能,其中,“社会治理”的部分一定存在于掌管文化、艺术的“右脑”。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人民需求变化很快,社会环境也十分复杂。做社区工作,并非一个程式到底,需要的是灵活应对。
在最新版的分析工具中,对于各个群体的服务,就细分了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困难群体等,通过一些基本信息,可以为不同的对象定制个性化的问卷。比如,如果一位老年居民在年龄栏填写了“60岁以上”,系统就会自动弹出为老年群体设计的问卷,免去了人工的判断和分类,有效节约了资源。
戴愉介绍,2018年,所有居民区还将全面推行一户一档,每一个分析对象的每一个需求都将留下痕迹,以电子化的手段确保整个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控性和追溯性。“有了一户一档、精确到室,意味着居委会可以很清晰排摸到信息采集的进度,便于日后回应,做跟踪评价。”
图片说明:工具设计者戴愉分享“社区分析工具”2.0版本
在静安区,这种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和应用已经在不同的部门间形成共识,并搭载了更丰富的智能手段。今年3月,临汾路街道正式启动了“社区大脑”,逐步在小区消防水泵水压感知、重点场所烟感、电梯运行状态、食品质量快检、用电电弧过载预警、独居老人居家照护等27个领域近百个场景部署2万余个感知“神经元”。以老人的医疗照护为例,已经有居民区的老年人用上了智能化的床脚垫,通过这个设备,社区平台就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为老人的安全加了一把保障锁。“社区里的老人在参与长护险时需要有工作人员上门做等级评估,如果有了技术手段,无需上门就可以进行判断,主动地提供服务。”汤奇峰也举了个例子。
这种实践,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黄晓春的观点不谋而合。黄晓春认为,新技术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技术治理一定要更多强调自下而上的“融合”,类似于社区分析工具的手段,应该有一个全区层面的布局,在所有的政府部门间形成一套对接体系,从而推动整体性的变化和进步。汤奇峰则表示,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社区分析工具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可能要为大家做更多、更广泛层面上的服务。”
让不同圈层“自己判断自己”
去年,北方佳苑小区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公共服务”大类下的“公共设施完善”需求度达到了90%,“这么新的小区,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居委干部日常的认知与调研结果的差异,把居民潜在的需求挖掘了出来。通过一次硬件设施上的“改头换面”,让更多的居民不再是小区的“旁观者”。工程完工后,居委会特意上门给每户居民送上了感谢信。“以前上门,居民开门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又来调研’,这次,很多人看到真的开工了,还会主动询问工程进展。”居委会干部普遍觉得,居民的态度明显变好了。
这样的案例印证了黄晓春的观点:需求信息的有效表达与低效率的资源供给会产生更麻烦的后果。换句话说,居民们的期待不应被忽视,当居民提出了问题,却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越是用上“高精尖”的调查分析工具,越是容易引起居民的反感。
正因为如此,致力于挖掘问题和需求的社区分析工具里,“回应问题和需求”是一个必填项。那么,万一居民区回应不了呢?设计者给出了思路:基于分析工具获得的数据将有三层处理方式:居委会层面,汇总梳理数据,针对需求排序情况,对部分适合直接回应或便于居民区快速解决的需求问题及时解答或落实解决;街镇层面,对数据做二次梳理,将普遍、共性需求上升为公共服务项目,作为街镇实事项目的来源;区级层面,形成“居民社区需求分析报告”,提供给决策部门进行政策调整和完善。
在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居民区,位列前五的需求分别是邻里关系维护,老年人紧急救助,居家养老服务,代际亲子教育,文娱康乐活动。针对头号需求,小区就在今年设计了闹元宵、猜灯谜,厨艺达人比赛、趣味社区运动会等可以沟通邻里关系的自治项目,解决了“个性问题”。而在街道层面,由于人口密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通过社区分析发现,33个居民区的需求在养老助老方面高度集中。于是,自2017年末起,彭浦新村街道有针对性地将老年志愿者结对项目从498人扩大到868人,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倍。2018年第一季度,街道还为1200名老人安装了老年人服务电话,帮助老年人在遇到紧急问题时及时求助。
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蓓华表示,对于这种共性问题和需求,就应当通过街道层面的立项予以解决,提高治理效率。“让居民区自己判断自己”是社区分析工具的一项初衷,但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推广,2.0版的工具开始致力于让不同圈层的主体都能“自己判断自己”。
当然,社区分析工具也会有判断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有满足不了的需求。不过,“社区分析不仅是分析需求,它其实是公共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公共议题解决的重要支撑。”黄蓓华说,社区分析工具赋予传统群众工作方法新的时代使命,“从数据获取、分析到应用,大数据最终要转化为许多有效的、能支撑决策的小数据,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