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作业效率提升一倍 中国商飞智慧数控车间助推大飞机零部件生产
2018-5-11 9:23:13发布72次查看
数控加工车间还引入增强现实装备(ar/vr)
东方网记者解敏、柏可林5月11日报道:近日,随着最后一台设备调试完成,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于一体的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智慧数控车间(一期)项目正式完工投入使用。
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数控机加车间主要承担飞机零部件的研制、生产工作,其产品用于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客机,也用于波音、空客转包生产项目。
传统数控机加车间内常见的景象是,穿戴好防护工具的技术工人,站在数控机床前,利用双手操作机器,将毛坯件加工成飞机上一个个零件。这样的生产方式对技术工人的手工操作水平要求高,人工成本大且效率较低。
智能柔性生产线
2017年下半年起,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专门成立团队开展智能制造研究,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机器、软件、设备、机器人进行互联互通,建成了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可以24小时作业的智能产线。
改造后的智能产线上,记者看到,一个六轴机器人手臂正在将刚刚加工完成的arj21飞机角片从数控加工中心内拿出,调转方向后将角片浸入冷却液内冷却,接着烘干,完成一系列既定工序后,机器人手臂抓着零件沿着自动传输线将其精确地放置在检测台相应位置。质检合格后,这个角片将同它的“小伙伴”一起,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行驶的无人搬运车(agv小车)按既定路线运送到托架上,作为已完工的合格零件交付至arj21飞机的平尾制造车间。
智能产线的投入使用将600mm×800mm飞机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原来6台数控加工中心至少需要24名操作工人,现在只需要3人来辅助工作,提升了车间设备利用率和生产管理效率,形成了一套多品种、小批量、多工序、高精度产品的柔性智能制造新模式。
门框零件激光扫描检测系统,是整合了kuka机器人及3d激光扫描设备
除了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数控加工车间还引入增强现实装备(ar/vr)、智能工具箱、摄影测量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多种智能工具在实际生产上的首次应用。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戴上ar眼镜,通过指尖的操作,就可以对机床和刀具加工状态快速进行判断。
此外,智慧数控车间通过对车间及其内部设备进行实景数字化三维建模,融合人员、设备、环境等信息,实现对车间运行状态、生产管理的三维动态实时管理,打造真正的透明车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