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上海地铁1月份实行刷码进站后,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弃公交卡投手机”,来适应移动支付带来的出行新改变。
此前,“metro 大都会” app只接入了支付宝和银联两种支付方式,而如今从官方消息来看,上海地铁很快将迎来第三方阵营——微信支付。
5月以来,“metro 大都会”进入微信支付功能内测阶段,这不仅说明微信在公共交通领域加速跑马圈地,可以预见的是,在养成乘客出行新习惯的初期,上海或又将出现一轮烧钱补贴大战。
说到刷手机乘车,这是支付宝于2016年中旬在杭州推出的全国先例,但后来者微信支付却也一直觊觎着这块蛋糕。
2017年8月,微信推出了“腾讯乘车码”功能,并在腾讯大本营所在地深圳,以及广州部分公交线路进行试点。
同样是扫码乘车,两者的区别在于,支付宝更多是将支付功能植入公交公司的app,而微信则是利用小程序来替乘客生成乘车二维码。乘客日后上车只要打开微信,扫一扫这张“电子交通卡”即可完成支付。
这样的乘车场景,显然很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点。
对于微信支付在公交出行领域的渗透,近来备受梦想困扰的马化腾本人也是颇为重视。
去年下半年,当腾讯乘车码首次进入广州地铁和合肥公交时,小马哥都亲自现身来演示如何进站。他曾表态,公共交通系统是下一个高频高粘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所。
回顾上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外卖业务,支付宝接入饿了么,微信接入了美团,在开放流量入口的同时,饿了么将支付宝作为默认付款方式,而美团此前则出现了无法使用支付宝付款的现象。因此,作为老百姓另一大刚需的公共交通,便成了双方下一个毕争之地。
据第一财经此前统计,当前支付宝扫码乘车支持的地区有包括杭州、西安、天津和石家庄在内等50多个,而微信乘车码支持的地区有苏州、合肥、郑州和德州等46个。可以看到,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攻城略地阶段,微信尽管入场时间晚,但圈地速度却紧咬着支付宝不放。
而微信支付更是显出了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在轨道交通更为发达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微信支付原本仅渗透了广州地铁,而今年来,则明显加大了落地力度。
除了这次即将接入的上海地铁,日前深圳地铁也实行起了微信扫码乘车,由此在一线城市的地铁出行方面,支付宝攻下了北京、上海和广州,而微信支付则拿下了上海、深圳和广州。
前者还缺深圳,后者还缺北京,谁会更快一步?
微信如此加快圈地速度,表面上是在抢占公共交通领域份额,但实际上,谁能在这一战里拔得头筹,谁就能在线下支付领域获得优势。
今年年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线下市场打得火热,甚至还有部分商超出现了“二选一”的现象。
据《2017年移动支付发展格局》报告显示,截止去年三季度,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占了54%和40%,而若回到2015年一季度,该两者的份额则分别为77%和14%,可以见得,微信支付近年来对支付宝已经造成了一定冲击,双寡头给其他第三方支付留下的空间则是更少。
而在线下场景中,扫码支付在“衣食”两方面已经趋于饱和,而在“住行”方面依然有很大空间。报告显示,当前线下扫码在餐饮、商超和零售场景的渗透率均已突破70%,但交通和酒店则不足40%。
那后来者微信支付能在这一领域赶上支付宝吗?周到君觉得有两方面影响因素,谁先来,谁补贴力度更大。
先入局者有先入为主习惯养成优势。以上海地铁为例,nfc的支付方式进入中国时间虽然较早,但在国人越来越多使用苹果手机的时候,直至苹果今年3月发布ios11.3,这一功能才真正和apple pay联通,以至于当前很多人知道它用起来方便,但却已习惯用交通卡甚至是扫码出行了。
另一方面,当初支付宝和银联支付同时出现在上海地铁“metro 大都会”上时,两者分别采用了8折优惠和笔笔减2元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引来不少精打细算的市民计算到底怎样乘地铁最划算。
而当优惠活动结束后,使用手机扫码进站的人数出现锐减。周到君曾在支付宝首轮优惠结束后3天内做过统计,与此前相比,刷码乘地铁的人数明显减少了15%。
数据显示,截止今年3月,上海地铁“metro 大都会”app的下载量近500万台,注册用户超过420万人。作为后入者的微信支付,只有带着更强力的新优惠出台,才能将其中一部分用户从支付宝的队伍里引流出来。
日后,当你拿着手机站在地铁闸机前,面对的不单单是支付方式上的“二选一”,更是支付宝和微信在这一高频场景下,每天都在一场接一场发生的支付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