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长宁开始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到2018年,长宁的社区教育已经可以送数字化云视课程到居民客厅,长宁区居民在家也能远程学习浦东新区、徐汇区的课程,长宁的社区教育让越来越多人受益的同时,也在数字化领域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水平。
近日,“2017年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评审会”在长宁区召开。数字化学习领域的全国性会议选在长宁召开,不仅仅是因为长宁是全国首批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更多的还是因为长宁区学习办、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数字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与实践,并且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也形成了许多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
深耕十年
社区教育数字化做到全国前列
2008年,“学在数字长宁”网成立。网站整合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为更多的市民创造了均等的学习机会,因而广受欢迎。“学在数字长宁”不仅方便学员在线学习,也方便了区学习办进行信息发布、教学管理和数据统计,因此开启了长宁社区教育数字化的1.0时代。2009年,长宁区就获得了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的称号,并开始着手在数字化学习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2013年,“学在数字长宁”网实现全面升级改造,着力打造“1+10”的区街一体化数字学习平台,在区级学习网站下面为10个街镇建立相对独立的子平台,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管理同步;2014年,学在数字长宁移动学习端正式上线,设置了在线课程、学习档案、在线测试、新闻动态、通知公告、资讯推送等功能模块,区街一体化平台的推出和移动端的开发标志着长宁区社区教育数字化开启2.0时代。
如果说“学在数字长宁”的1.0和2.0版本还是旨在丰富教学资源、提供在线学习平台的话,那3.0版本的打造则更具有时代意义。2015年起,长宁区利用应用云计算、无线热点wifi技术、移动4g网络等新技术和新理念,推进社区教育云视课堂建设。“云视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实现了在家就能上课并且可以实时和老师互动,增强了学习体验感,而且实现了优质、特色社区教育资源跨区共建共享。比如,今年,区社区学院将云课堂送进了周家桥街道余音绕梁睦邻学习点,学员们通过电脑联网,不出门就能远程收看和学习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学校开设的云视课堂课程——《音乐知识赏析》,实现了跨区域学习。
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时间,长宁的社区教育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从pc端教育、移动端教育再到云视课堂的诞生,一直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长宁区获评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以及“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增添了重重的筹码。
精研微课
屡获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最高奖项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而贴近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区学习办的统筹协调下,长宁区每年由社区学院组织10个街镇社区学校共同参与,开展社区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升级工作,课程涵盖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手工技艺、移动学习、音乐舞蹈等,为社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和多样化的在线学习资源。
通过不断摸索,长宁区在微课建设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资源质量不断提升。在2014年开始的三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微课大赛中,长宁区提交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微课连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区社区学院还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在上海市终身教育系统举办的优秀微课评选中,长宁区更是多次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科研引领
数字化学习研究硕果累累
在扎实推进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发展策略,将科研贯穿于数字化学习工作推进的全过程,不仅参与制定了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评选标准的制定以及新一轮的修订工作,还通过实验和课题的方式开展理论探索。近年来,由区学习办、教育局和社区学院申报的上海市社区教育数字化实验项目连年在验收中被评为示范和优秀项目,科研课题方面,刚刚完成的《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 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暨哲社课题被评为优秀项目,新申报的《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更是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通过不懈的探索与钻研,围绕数字化主题区社区学院已经陆续出版了研究专著3部,10多篇数字化学习研究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连续多年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科研评比中名列各区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