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 四季都与花相伴
2018-5-2 15:01:13发布125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前不久,崇明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中国花博会是我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就像长盛的鲜花,把美丽播种大地,把幸福撒向人间。
在崇明港沿镇创办花卉基地的园艺师施仁超听闻消息后,满是期待,希望借助花博会,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态崇明的阵阵花香。
不舍的花香记忆
港沿镇园艺村是个有名的花卉村,这里种植唐菖蒲、鸢尾已有40多年历史,所产的唐菖蒲曾一度占到全市市场份额的90%以上。在几十年的种植过程中,随着鲜花品种退化、花市竞争日渐激烈,当地的花卉产业不见了往日的红火。据当地村民回忆,市场不好的时候,一支鲜切花就值几分钱,很多村民纷纷弃花而去,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花卉种植面积也一再减少。
施仁超是园艺村人,其父亲是一名花农。但当看到鲜花市场持续低迷,施仁超的父亲觉得种花是件“苦差事”,便对施仁超说,别在家里种花了,出去闯闯吧。施仁超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鲜花价格上不去,一直种花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施仁超25岁那年,他挥别家乡的阵阵花香,离岛谋出路。
“自己也不会别的,选自己熟悉的干吧。”施仁超在市区开了一家花店,销售各式鲜花。幸运的是,施仁超赶上了好时候:“当时,鲜花市场正逐渐兴起,自己的花店虽不算特别红火,也算在外站稳了脚跟。”往后的日子里,施仁超一心一意操心着自己的鲜花店,期间也曾前往广州、云南等花卉产地,饱览各色花卉景致,涉猎各式花卉知识。但要说施仁超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种植的唐菖蒲,那迷人的花香就是乡愁。
回家再种一次花
港沿镇园艺村的鲜花种植产业没有一直萧条下去。2008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农业科技人员和花卉专家纷纷来到村里现场“号脉”,提出今后由上海种业集团统一提供花卉种球。改进种植方法方面,由露地种植改成了地膜覆盖种植(大棚栽培),拉长鲜花生长期,实现周年供应,提升市场竞争力。考虑到在村里种花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镇里还进行广泛动员,鼓励在外打工的中青年回乡种植花卉。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一位施仁超所熟悉的老朋友特意来到他店里。闲聊中谈到了家乡的情况,朋友告诉施仁超,“现在家里不一样了,种花的前景也不一样了,可以考虑考虑。”施仁超听了朋友的建议后,没有立即下决心回崇明,他有自己的担忧,毕竟离开家乡已20年了,回去还能习惯吗?施仁超的儿子告诉他,您不是一直想着家乡的花吗?不如回去试试种花吧。“我也长大了,销售这边就让我来吧,这样我们家就是产销一体了。”
儿子的回答让施仁超吃下了定心丸。同年,施仁超回到家乡着手开展种植花卉的准备工作。第二年,施仁超投资50余万,承包了200亩土地,建起种植大棚,创办起上海超仁花卉专业合作社。在种植花卉的选择上,自然是施仁超所熟悉、喜爱的唐菖蒲。
花香了村里热闹了
施仁超说,种花风险也不小,有的娇贵、难养,要花很多精力去栽培。创办合作社以来,施仁超既当老板又是伙计,整天下地干活,扩大种植面积,丰富花卉品种,人也被晒黑了不少。初略估计,合作社亩产值约有一两万元,这让施仁超十分开心,在他看来,崇明种植鲜花有其独有的优势。“鲜花除去品质、品种等因素外,还‘贵’在新鲜。”崇明紧靠上海大都市这一优质鲜花市场,所以种植鲜花的前景看好。“以前我开花店那会,曾采取火车运输的方式,从广州运一批鲜花到上海。”施仁超说,可能是因为冰块放少了,等花运到上海时几乎都烂了。“所以说,‘距离近’可免去很多麻烦。”
今年,施仁超已年满六十,但依旧闲不下来。“一年四季与花相伴是一件幸福的事。”施仁超说,这几年里,许多曾经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相继回家乡开始种花了,也有许多外乡人相中这里,尝试种植花卉,村里又开始热闹了。“前些天,还听说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要在崇明举办,真是了不得。”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