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上搭一座“意面桥”,在英语课上设计具有异国风情的精美瓷器,在自然课上用手帕做个降落伞……这样好玩儿的情境化融合课程,在近日启动的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2018福山外语节文化周”活动中,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每年4月的福山外语节是属于“福山人”的共同节日,自1997年4月首届外语节成功举办至今,福山外语节已进入第22个年头,这一节日也是该校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今年的福山外语节以“新丝路·新时代·新梦想”为主题,一改往年以游园为主的活动方式,由各科教师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设计了丝绸之路、改革开放、时代畅想等课程内容,让“福娃”在情境化的课程体验中,感受本届外语节文化主题。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在福山校区教学楼2楼的1间教室内,师生正一起了解21世纪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在网购体验环节,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看到物品的英文单词后用肢体加以演绎,另一组则需准确猜出所指物品。英语教师李玉纯参与了该课程策划:“我们希望带给孩子们跨学科的课程体验,既融入了英语学科的元素,也涵盖了历史、科技等学科的内容。”
记者发现,4楼楼道墙壁上,有一座用细麻绳制作的“斜拉索桥”,“跨越 1978-2018”的字样格外醒目。走道里还陈列着学生用折线统计图展示的上海地铁、越江隧道等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教室内,有的学生用废旧纸盒等环保材料搭建了桥梁,有的则正尝试搭建“可以吃的桥”。什么桥可以吃?原来是数学教师创意的“意面桥”。学生把一根根细长的意面折成了不同长度,然后用热胶枪黏在一起,搭起了各种形状的“意面桥”。数学教研组组长阎荣蓉表示,在开发课程和布置教室的过程中,数学教师的潜能被大大激发,“最终呈现的效果让人惊喜,孩子玩得很开心,老师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从“陆家嘴的变迁”“楼兰古城”,到“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爸爸妈妈小时候吃什么、穿什么”……当日,在两个校区的36间教室里,36门跨学科的融合课程,让2400余名“福娃”体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乐趣。三年级学生吕明诚和小组成员一起做了一辆月球小车,并和其他小组开展了障碍物计时赛。四年级学生仲悦心设计了一款具有俄罗斯风情的陶瓷茶具,杯盖上的喜鹊、杯身上的鱼和鹿的寓意“年年有鱼”“路路平安”,杯托上还有一簇绽放的梅花,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这样具有情境性和体验性的融合课程,在福山外语节上还是首次尝试。”校长钱芳透露,未来该校计划把部分融合课程列入学科拓展的常规项目,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让外语节成为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