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地标校正人生坐标——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运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纪事
2018-4-27 21:00:35发布68次查看
汲水“红军井”,品尝奋斗的滋味;重走长征路,追寻信仰的足迹……翻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红色资源教学日记,一张串联中国革命历史脉络的红色地图跃入眼帘。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是我军政治优势所在。”作为全军唯一的政治院校,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成为刚刚组建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办学治校的重要指南,铸魂育人的红色课堂,映着延安窑洞的烛火、揽着巍巍井冈的朝阳……
“新生代”如何迷上“老故事”?——学院结合学员层次特点开展现地教学,让红色血液在时代的脉搏中涌动。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一大”在这里召开。
开天辟地,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在心的历史地标。
“参加一大的13名代表,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叛变革命,最终从石库门走上天安门的,只有2人。”教员的讲解令学员们陷入沉思。
是什么让这13名代表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是什么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新时代共产党人如何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汹涌的暗流?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习主席在参观一大会址时的讲话如醍醐灌顶。在这块中国共产党的出发地,学员们仰望着、探寻着,让炽热的革命血液在胸膛奔涌。
走过来时路,无悔再出发。前不久,带着对革命老区的向往,学院军队中青年理论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们踏上了一次难忘的信仰之旅。
井冈山上,他们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亲身感受红军的艰苦生活,聆听红军后代讲述动人的革命故事。在集体诵读曾志遗书《生命熄灭的交代》时,学员们热泪盈眶。
古田会议旧址,大家学习了政治建军思想确立的全过程,在深深感佩于老一辈共产党人磊落胸怀的同时,他们结合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强烈使命感。
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红色纪念地是最好的课堂。学院的红色资源现地教学,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延伸,引发学员对历史与现实、理想与行动的思考。
追寻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学员们登临黄洋界哨口,学习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他们寻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根据地的历史和在局部执政的经验启示;他们深入三湾改编旧址,领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教员汪玉明站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声音有些哽咽。
作为军史专业教员,他早已多次讲授过革命先烈的故事,但是面对眼前这群“特殊”的新学员,他依然忍不住眼眶湿润。那一天,同样落泪的还有全军英模烈士子女班学员高艳旭。听着教员的讲述,她不由想起了因公牺牲的父亲。
高艳旭所在的学员队里,有超过三分之二学员的父辈牺牲。学院每年都会组织这个班次的新学员到烈士陵园现地教学,先烈的斗争故事引发了学员们深刻的情感共鸣。
“爸爸,来到这里,我读懂了你!”参观记录上短短的一句话,胜过万语千言。
“旧班底”如何焕发“新生机”?——学院整合优化各转隶合并单位红色资源,用红色火炬指引成才之路。
研究生学员入学的第一课,并不在教室。
翻开学院杨浦教学区研究生学员韩雨的笔记本,一份在南京记下的“课堂笔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去年9月,他和同学们来到南京教学区开展为期半年的合训。开学第一天,大家就在教员的带领下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教学馆。从小岗村村民的联名信到第一列高铁纪念车票,学员们在祖国蓬勃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徜徉。
走出教学馆,学员们在“军魂”主题雕塑前仰望,聆听教员讲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时代意义;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灯箱旁边看边记,明确新一代国防大学人的使命担当。开学第一课令大家眼前一亮、肩头一沉。
深挖内部资源,把校园打造成红色阵地。去年,学院在原南京政治学院、西安政治学院、武警政治学院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转隶移交清单上,从特色教学场馆到精品课程,各原单位红色教学资源赫然在列。
学院结合新的培训任务把红色教育嵌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铸魂育人的“红色坐标系”。该院王锋政委表示:“继承传统不是守着炉灰,优化整合、发扬光大,才是对红色资源最好的传承!”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网络事件的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我们要用行动守住红色家园。”前不久,个别网民身穿日军军服在抗战纪念地拍照、辱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消息令学员张驰异常愤慨。令她意外的是,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员就把这件事当作专题给大家讲授。
“没想到教员备课如此‘神速’,他不仅给我们剖析了这类事件的本质原因,更带领我们展开回击。”在教员的指导下,张驰和同学们接连撰写网络时评文章,抨击违法行为、澄清历史真相,引得网友点赞连连。
红色历史教育结合热点话题进入课堂、电子阅读材料和纸质辅导活页动态更新、第二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同步跟进。在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各班次学员的“必修课”,完备的教学体系,让红色基因迅速在学员心底扎根。
前不久,一场覆盖学院四个校区、教学区全体学员的“大比武”引燃了全院师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这场“学讲话、颂成就、迎盛会”知识竞赛中,大家围绕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军史知识要点等内容展开闭卷普测和现场答题,在争分夺秒的紧张环境中,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大比武”紧张激烈,“小竞赛”如火如荼。每逢重大历史纪念日,学院都会利用党团活动时间,组织各学员队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青年学子的火热激情与红色历史的深邃厚重在教室、俱乐部和学习室交融碰撞。
中共“一大”会址仿真建筑、南湖“红船”模型、红色传统主题雕塑……行走在学院松江教学区,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走进校园,就仿佛走进了红色圣地。我们不仅在这里学到了知识,更净化了心灵。”前来培训的学员们由衷地感叹。
“软实力”如何变成“战斗力”?——学院紧盯强军实践做好下篇文章,以红色基因培植打赢信念。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建立。
2017年,新的国防大学在改革中完成调整组建。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八十载风云激荡,熟悉的校歌又一次在宝塔山下唱响。
这歌声,来自学院西安校区的学员们。“我们是抗大的传人,更是延安精神的传人。这里埋着我们的根,也指引着我们奋进的路!”多次组织学员赴延安寻根的该院陶传铭院长动情地说。
延河水见证朝圣的足迹。进窑洞、坐土炕、祭扫烈士陵园、探寻“三战三捷”战场旧址、深入农家调查访谈……学院以情感人、以境激情、以真取信、情理交融的“情感教学法”,有效帮助学员拓宽知识眼界、掌握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担当。
“延安精神与理想信念”“延安精神与艰苦奋斗”“延安精神与强军实践”……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成为学员深刻思考的实践课题。在毕业学员回访中,延安现地教学成为学员们印象最深、启发最多的教学环节。
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在学院党委看来,运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最重要的是让学员以史明志,肩负起时代重任。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学院驻地附近的社区街道学习室里,时常可以看到该院研究生宣讲小分队的身影。从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辉煌足迹,到当前热点民生话题,学员们的讲课引得社区党员们掌声连连。一些研究生还以“编外支委”的身份参与社区党支部会议,共同谋划社区建设。
该院积极开展研究生进社区讲党课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有效激发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主人翁”意识。曾十余次走进社区街道宣讲党课的博士学员吴薇告诉记者:“我们要向我党我军的老前辈那样,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翻译’,真正做红色精神的‘播火者’。”
初夏时节,南京渡江战役纪念广场上游人如织。“解放军叔叔!”举着气球的小朋友一声叫喊,大家纷纷驻足。
“到一线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巨大的横幅在广场上展开,与鲜红的纪念碑遥相呼应。即将毕业离校的学员们集结在这里,完成在校期间的“最后一课”。
他们聆听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而后在横幅上签名。“曾经,百万雄师从这里渡江;今天,我们从这里奔赴未来战场!”学员们举起右拳,和平鸽振翅而飞,誓言伴着鸽哨声飘向天际。
最近,该院毕业学员均100%递交赴边远艰苦地区申请书、100%服从组织分配、100%按时报到。一张张赴边申请折射的,是红色课堂的育人功效——入学新训参观红军连队、重大纪念日举行红色故事会、毕业前夕邀请战斗英雄作红色精神讲座……莘莘学子们用行动把争做红色传人的坚定信念书写在高山海岛,镌刻在万里边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