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上海,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2018-4-27 5:59:43发布72次查看
【编者按】2017年底,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提出上海将在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概念提出至今已历经27年,其内涵与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全球化正在变得更加复杂,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变化当中,未来,我们将如何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全球城市”概念提出者萨斯基娅·沙森,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为我们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展望。
原文:《迈向卓越全球城市,顺应发展新趋势》
作者:萨斯基娅·沙森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全球城市”概念提出者
周振华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全球城市面临公平问题的挑战
我们看到全球化正在变得更加复杂,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变化当中,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城市,所以当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全球城市。我相信,上海会是最优秀的全球城市,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平等与公平是不一样的,其实公平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在复杂的城市当中。所以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使得城市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工作,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等问题。
当我们说到全球城市的时候,我们非常关心的就是一个中介化,先以西方为例,西方和中国是非常不一样的,什么叫做中介化?当全球化已经发生的时候,其实这不仅是中央政府,而是城市占了主导。最核心的全球城市的逻辑就是中介化,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之前,那些大型公司,以前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他们有最低档的工人,也有最高档的白领。但是在全球时代来临的时候,包括那些最强大的公司也意识到光靠自己是不够的,需要非常复杂的知识,因此,中介化以及中介产业出现了。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城市领导,是城市领导了全球化的进展。我要强调的另外一个背景信息是当全球城市出现的时候,这些城市很多是贫困的,并不富裕,换句话说,纽约都已经快破产了,伦敦也破产了,巴黎是非常贫困的。这里产生了一个混合,一方面这些城市想要变得更加全球化,同时又希望有一系列的收入,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专业化的人群能够处理任何知识。这样的一个服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它不是服务的全部,但是这意味着现在有一大批的企业知识领域必须要出现,只有他们出现了,才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些行业会消失,而有一些行业会变得非常的富裕。在美国,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伦敦、东京亦然。全球城市的功能其实只是城市的一个部分,对于上海而言也是如此,我知道在全球城市当中会有一些行业,依旧是很本土化的,包括你们的基础设施,所有的城市都需要基础设施。
全球城市创造了财富的集聚,但往往这也是风险所在。来谈一谈挑战,这个挑战不是中国面对的挑战,是全球城市现象的结果,就是城市当中的那些美丽的大楼成为了一个渴望的对象。现在,在纽约、伦敦,这些地方的漂亮大楼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空楼却有很高的价值,这是一种新的现象,我知道,中国可能有风险面对这样的境地。有一些国家甚至非洲的国家也面临这样的风险,这些空楼反倒更加赚钱,因为,他们可以用这些空楼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作为一种资产抵押债券。当然,这个现象并不在中国发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其实,有些方面中国比美国应对得好得多,这就是当全球化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进入国家经济的时候,全球化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如果有一个好的政府,就可以让全球化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每当发生全球事件的时候,一个好的政府是可以把它往好的方向引领。但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很好地应对,抓住这些力量的话,这些力量反倒会起负作用。全球城市的确一方面创造了财富的集聚,而财富的聚集,往往就是风险所在,包括社会公平,包括社会的运营等等。关于全球城市我赞赏的一个方面是,你可以是个穷人,尤其是像那些艺术家,他们依旧是在一个全球网络当中,进入全球网络却不需要有很多钱,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进入一个开放的世界是非常好的。
新兴经济体如何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全球城市的内涵,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替换,我们用全球城市来替换原来讲的国际大都市等等,更不是玩概念的游戏,现在通过搞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学界也基本上对全球城市的概念、内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社会上还是有一些比较模糊的认识,这会导致我们行动的偏差。全球城市是一个理论范式的变革,过去我们的城市理论基本模型就是中心外围的模型。现在是被替换成网络节点模型。原来讲的中心的地点空间,现在成为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中心对外围的关系是等级的竞争关系、层级关系,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所以这其实是一种理论范式的变革。
我们的指导思想要变革。上海过去一直被称为长江流域的龙头,也就是带领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现在我们定位于卓越的全球城市,指导思想上,我认为应该有所转变,深耕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全球资源战略性配置。行动策略上也要有所改变,原来我们讲的更多的是内部资源的集聚为主导,现在要转向外部网络的连接为主导,所以,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财富资本的积累,追求所谓的gdp规模,而是注重城市服务功能、平台功能、连接功能。不再局限于上海市域内的功能配套,而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寻求区域内的功能互补和配套。也就是要在全球城市区域,或者是巨型城市区域当中来确定上海发展的核心功能。同时,动态地疏解城市的非核心功能。
夯实基础,抓住重点,发挥战略优势,打响战略品牌。我们现在离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远景还有很长的距离,如果仔细去分析一下,我们现在对外的网络联通度虽然也比较高,但更多的是外部引入的连接,而我们自己触动的连接其实比较少,就显得层次不是很高。我们很多平台包括大的市场,能级也比较低。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且尽管全球城市演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有相当部分是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身努力,不是说我们主观上想建成全球城市就能够建成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未来发展等重要的外部环境。但是不管怎么样,夯实基础始终是必要条件。
我认为核心的基础就是营商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成交互标准的营商环境,即使其他条件再好,包括区位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机会来临之际,也无法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因为,各种全球性的功能机构和公司,不会到这里来集聚,而全球城市的能级恰恰是靠这些机构和公司的集聚程度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多少个友好城市的数量、规模来实现的。因为世界城市网络不同于一般社会网络,是有一个三层结构的网络,其中全球功能性的机构和公司是最主要的,因此吸引这些机构和公司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现在人才日益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全球竞争日益转向人才竞争,而且现在的人才是越来越绑架机构和公司,逐步改变了过去人才随着机构公司走的局面。因此,在营商环境当中,吸引人才的环境条件显得日益重要,而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是要让他在这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不在于你给他提供多少生活的便利。
发挥战略优势主要就是要拉长板,改变我们过去传统的补短板的管理学思维。把核心功能做大做强,把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出去,要在长三角的城市群当中借用规模,实现功能互补和综合配套。所以,上海现在提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其实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布置。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所以要打响上海城市品牌。当然,在不同阶段,打响品牌的重点和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样,都要放到全球城市功能的层面来打造品牌。我们现在提出的服务品牌也好,制造品牌也好,购物品牌也好,文化品牌也好,都要落脚在怎么增强全球城市的功能,而不是一般的怎么改善服务态度,不是一般的制造,也不是一般的购物,所以要提高层次。
要顺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紧扣中国发展的步伐,谋划和实干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全球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上海进一步提出建立科创中心、文化大都市,这就突破了原来比较单纯的经济功能,向更综合发展。中国现在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世界中心舞台,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上海要适应这种快速变化,配合国家战略的需要,大胆地进行创新突破,创新发展。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