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刷单促销假奢侈品泛滥
东方网4月2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线上销假多为奢侈品,并且为提升店铺销量和信誉而大量刷单的情况严重。这是市检察院昨天梳理的上海地区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昨天,市检察院发布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市检察机关2017年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总计146件241人,案件数及人数同比2016年上升9.7%和4.33%;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总计210件388人,同比2016年略减。其中,侵犯商标权类的案件量占据首位,数量最多的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假冒注册商标罪,占比超过了所有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80%。而侵犯商业秘密罪和假冒专利罪尚未有具体案件发生。
记者了解到,去年本市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罚金判处率高达70%,但罚金数额与犯罪金额的比例不均衡,知识产权犯罪活动区域前5位分别是闵行、长宁、杨浦、浦东和虹口。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肖凯解释,案件量的涨跌,除了与该区域知识产权打击力度有关,也与所在区域科技创新、技术竞争环境有关。
白皮书梳理了上海地区知识产权犯罪案件7大特点。一是在销假类案件中,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并行,网络刷单促销假货情况严重。线上销售模式主要包括通过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对外销售,或者借助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登进行售卖,一般涉及奢侈品。线上销假案件存在大量为提升店铺销量、信誉而刷单的情况,而线下销售模式既包括搭建售假窝点集中经营,也有零售店铺、地摊等分散型售假。二是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普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不局限于高档消费品,一些知名饮食、护肤品、电脑品牌也成为知识产权犯罪的目标,如农夫山泉、茅台、五粮液、联想等。三是初犯和偶犯情况较多。四是由共同犯罪形成的产业链化趋势明显,在相当数量的案件中,多个被告人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分别负责运输、批发、零售等不同环节,长期共谋实施犯罪。五是经销商成为了知识产权犯罪的高发人群。六是滥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侵犯著作权犯罪的主要方式之一。七是部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还危及食品安全,涉及酒、饮用水、保健品等与民生相关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