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再发知产检察白皮书 侵犯知产犯罪产业链化趋势明显
2018-4-23 17:41:52发布96次查看
今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17)》。
东方网记者毛丽君4月23日报道:4月26日是第18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17)》,白皮书内容显示,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总计146件241人,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总计210件388人。在所有案件中,侵犯商标权类案件的案件量占据首位,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产业链化趋势明显。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这是上海检察机关继2016年以来第二次向全社会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据介绍,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中,数量最多的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占案件总数的六成以上,位居第二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罪。
“侵犯商标权案件数量远高于其他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商标犯罪的成本相对较低,通过简单复制标识即可大量生产假冒的商品。”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徐燕平说。
在对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相关审判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此类案件共同犯罪较多,缓刑率高,刑事案件罚金判处率高达70%,但罚金数额与犯罪金额的比例不均衡。
而从案件具体情况看,在销假类案件中,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并行,网络刷单促销假货情况严重;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普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涉及知名饮食、化妆品、电脑品牌等。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了由共同犯罪形成的产业链化趋势。相当数量的案件中,多个被告人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分别负责运输、批发、零售等不同环节,长期共谋实施犯罪,形成明显的犯罪产业链。人员层级分布复杂,上至商城管理者、商铺房东,下到批发商、商铺老板、营业员、黄牛,这些犯罪分子互相抱团,形成制假售假的网络。”据徐燕平介绍,经销商已经成为知识产权犯罪高发人群,而滥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其主要犯罪方式之一。
在当前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方面,面对知识产权犯罪刑罚威慑仍有待提高、假冒专利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使用难题、知识产权人在刑事诉讼中损失填补需加强、国内知识产权出口面临跨境保护难题、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文化环境仍需优化、知识产权权利人权利维护机制的健全仍有缺失等问题,白皮书提出了包括推动知识产权立法完善、构建新型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机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突破瓶颈、强化权利人诉讼权益的保障等在内的六方面可行建议。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