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延吉睦邻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服务
2018-4-19 10:48:41发布70次查看
去年的国家宪法日,杨浦区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旨在依托专业的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咨询接待受理、基层矛盾化解、法治文化活动等法律常规服务,并辅以心理疏导咨询、公证事务咨询等个性化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这个居民家门口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运作得如何?记者从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获悉,今年一季度,中心运营初显成效。
让居民少跑冤枉路
“少一份材料都不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刚进中心大门,王老太太就拉着工作人员说起来。原来,王老太太之前公证过一份遗嘱,后来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变更这份遗嘱,但因为对法律法规不熟悉,跑了好几个地方,问题也没能解决。
“您得重新再去公证一份遗嘱,才能把原来那份撤销掉。”街道调委会的公证志愿者耐心解答,将需要准备的材料列出清单,并告知具体的办理流程,以及公证预计会花多长时间。“现在清楚了,知道该怎么做了,”王老太太表示。
“中心旨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很多居民不懂法,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流程,也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因此居民遇到问题难免会跑很多冤枉路。而现在,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组建起由专家法律志愿团、高校法律服务智库、社区法律服务组织等专业人才队伍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团队,集“智库”优势,解答“涉法民惑”,努力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效与居民获得感。问题怎么解决?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咨询完以后,居民可以马上着手解决相关问题,而不再是不清不楚地一遍遍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中心也会专门安排律师和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王阿姨名下有一套位于长白三村的房屋,因与丈夫离婚,便将产权转让给了自己的母亲与儿子,后母亲去世,母亲生前育有王阿姨及其他三个子女,而该套房屋是王阿姨单独出资购买的,其兄弟姐妹并未出过任何购房款,涉及母亲的份额该如何处置?王阿姨想找专业的法律工作人员咨询,但苦于自己腿脚不便,这件事就一直拖而未决。在邻居的推荐下,王阿姨得知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便拨通了中心的电话,中心很快安排律师来到王阿姨家,律师向王阿姨详细说明了房屋继承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由于该套房屋产权已转移至王阿姨母亲名下,母亲去世后,产权自动转化为遗产,在无遗嘱继承的前提下,法定继承开始生效,因此王阿姨的兄弟姐妹都有权继承。但如何继承、继承方式、继承金额等问题可以由王阿姨和她的兄弟姐妹协商确定。“谢谢你们上门给我帮忙,”听完律师的解释,王阿姨很满意。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底,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共计受理法律咨询案件419起,累计服务820人次,主要集中于房屋买卖、遗产继承、民间借贷、婚姻纠纷、损害赔偿等问题,服务满意率超9成。
从根子上解决矛盾纠纷
除了为群众解答法律疑问,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还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咨询。
永吉路菜场的摊主张某因阻挡过往路人陈某母亲的通行,进而与之发生口角,陈某一家随即与张某上演了“全武行”。围观群众劝阻不成,于是拨打了110。经司法验伤认定张某眼部挫伤,眶内壁骨折,牙齿损失构成轻微伤。起初,双方各不相让,张某表示一定要陈家负法律责任,而陈家也毫不退让。
“冲动是魔鬼,何必逞一时之气,给对方造成伤害?”街道资深人民调解员孙兰琴说理论情。待双方情绪都有所缓和,孙兰琴又劝说道:“如果当初双方当事人都懂得谦让并考虑他人,这场芝麻大小的雨点,也不会演变成淋到身上的暴雨了。”最终,张某接受了陈某一家的赔偿金额,陈家也获得了张某的谅解。
“作为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当事人的情绪变化,找准切入点,从根子上彻底解决矛盾纠纷。”孙兰琴坦言,在处理这样因小变大的冲突中,要引导双方把关注点引回“小”处,以此平息纠纷。
来到睦邻法治服务中心的居民,还有一部分是怀揣着心理疏导咨询需求,求助化解负面情绪与缓解心理压力的。现代生活压力的累积,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途径,情绪控制不当很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鉴于这样的背景,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场馆内特别开辟了心理咨询室,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堂接待,针对社区内常见的婚姻两性关系、家庭亲子关系、老年人心理疏导、个人职业规划等领域提供专业服务。每月固定时间接待社区居民来访,同时开设预约服务,通过“门诊接待”、居民心理问卷测量及结果分析、心理辅导个案及相关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教授社区居民及其家庭控制情绪、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据介绍,今年以来,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受理共计164件矛盾纠纷,涉及当事人332人次,接待心理咨询5起。此外,为解决目前街道调委会专业素质不高,合理运用法律化解基层矛盾能力不强等问题,街道还通过购买区人民调解协会的专业服务,为辖区开展星级人民调解员坐堂接待、协议书规范指导、调处疑难矛盾纠纷、开展调解技巧授课等服务。同时,为更好对接民生现实需求,中心计划探索开展心理咨询疏导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预防犯罪发生、基层矛盾化解相结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专业、优质便捷的综合服务。
打造实实在在的百姓法律服务“会所”
普法宣传也是延吉睦邻法治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今年一季度,中心积极与辖区单位合作,共计开展了6次普法宣传活动,围绕烟花爆竹管控、3·8妇女维权、3·15消费者维权等主题,共计服务240余人次,累计发放普法宣传手册与便民法治服务信息材料600余份。
但在举办普法宣传活动的过程中,中心负责人感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空间小了一点,力量也还是稍显欠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遇上3·8妇女节、3·15消费者维权日等一些特殊日子,参加活动的居民很多,中心大厅空间有限,难以承载。此外,中心内专业律师队伍虽庞大,但律师可配合接待的时间众口难调,并且一名律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位居民,有时咨询时间一长,其他居民只能排队等待,有些人甚至直接在大厅外向工作人员咨询。因此,为了最大程度满足百姓的需求,中心下一步迫切需要延展空间,同时继续壮大专业法律服务队伍的力量。
此外,考虑到一些问题具备复杂性,有时居民需要在单独的空间里与律师沟通,并且因问题性质的不同,需要更加细致的指导,这就要求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引入更多具备不同专长的法律人才。“就像菜市场一样,希望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帮助,在我们的法治服务中心都可以‘买’到。”该负责人表示,希望中心成为一个广大社区群众乐于分享“法律心事”,勇于表达“个体诉求”的议事平台,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个属于老百姓的法律服务“会所”。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民有所呼”,单靠睦邻法治服务中心一个“供应商”,很难满足基层居民对于法治服务方面的需求。因此,为了减轻接待压力,同时也更好地为居民解决问题,中心还与街道各个居委会开展合作,将一部分居民的法律咨询和援助诉求进行分流,为各居委会聘请专业律师,就近提供服务。今后,中心将不断发挥“专业后援优势”,继续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凸显“睦邻实效”,为杨浦基层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延吉蓝本”。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