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看浦东变化
2018-4-18 10:11:34发布76次查看
从上至下分别为1992年、2003年、2009年的浦东新区规划图。 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供图
科学的规划引领浦东日新月异的发展。刘思弘摄
从1992年的第一轮规划起,蓝图引领之下,浦东开发开放谱写了城市建设的华章。
“地上高楼大厦,地下轨交纵横。”被问起浦东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邓经纶说。
今年76岁的邓经纶退休前是铁道部党校的教授。20多年前,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因为单位分配的房子位于第一八佰伴附近,他也把家安在了浦东。
自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来,这块与繁华外滩隔江相望的土地,开始以特有的“浦东速度”书写精彩。
城市建设离不开对城市系统的规划。在邓经纶看来,正是在20多年来科学的城市规划引领下,浦东才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务院批准的规划
1992年编制的新区总体规划,为浦东发展奠定了框架。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经历了28年,但规划和设想在更早之前就已有酝酿。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增长使整个社会变得活跃。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发展开始面临空间局限。
因此,1984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针对浦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1986年,国务院在对这份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当前,要特别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
“那一版的总体规划中,针对浦东的规划策略主要是以沿黄浦江的工业区、港区和住宅区建设为重点,用地范围主要集中在杨高路和黄浦江之间的地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规划设计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黄吉铭回忆说。
这块地带也是浦东最早城市化的地区,由北向南分别是高桥、庆宁寺、洋泾、陆家嘴、周家渡和杨思等工业区和住宅区,行政区划上还属于杨浦区、黄浦区及原南市区在浦东的“飞地”。
“与深圳不同,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不是在一块空地上进行的,全区有历史上布局的沿黄浦江一系列工厂、码头和仓库,也有中心城的内陆区向浦东扩散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等,规划的难度不小。”黄吉铭表示。
1988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了“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会上,市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对浦东新区的规划、开发提出很多建议,为做好浦东新区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1989年10月,《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完成。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7月,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提出通过借鉴国内外新区开发的经验,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的信息系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通过新区开发,带动浦西的改造和发展,为加强与完善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奠定基础。
整个规划控制范围约400平方公里,其中,2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被划分为5个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综合分区,即外高桥-高桥、陆家嘴-花木、庆宁寺-金桥、北蔡-张江和周家渡-六里分区。规划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50至80万人。
规划同时考虑了城市历史形成的三条发展轴:一条以黄浦江、杨高路所夹地带为轴线,南北向发展;一条从陆家嘴金融中心开始,经花木至川沙镇、长江口滨江,为上海中心城东西向发展轴的延伸和强化;另一条则是长江口右岸的滨江地带,这是长江口新的临水发展轴。
1992年完成的《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是浦东历史上第一个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方案。
黄吉铭告诉记者,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在这份总体规划中就已经明确,并逐步发展至今。“可以说,浦东地区之后的城市整体格局在这份规划中得到了确立,也为之后浦东新区的几次总体规划编制打下了基础。”
1992年《浦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开展,《浦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也被纳入了1999-2020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总图也在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公示。
“加入了浦东新区的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总图达到了3米高6米宽。”市规划设计院原总工程师熊鲁霞至今还记得当时画图的情景:总图由三部分组成,底下是一个木框,上面要用板固定,上面铺了布,再贴图纸,把图纸拼上去,再画颜色,要爬梯子才能画到上面。
首次国际方案征集
上世纪90年代初,集5个方案的优点综合而成的规划,塑造了今天陆家嘴的面貌。
28年沧海桑田。如果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那么,陆家嘴的变化则印证了浦东开发的轨迹。
过去,陆家嘴是黄浦江边的一个摆渡口。“那时候从浦西过去,6分钱一张票,从浦东回来就不要钱了。”邓经纶记得很清楚,“现在陆家嘴建高楼的区域,原本都是低矮的两层楼房。”
1990年9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公司,用于集中开发陆家嘴5.47平方公里的用地。其中,被称为“小陆家嘴”、面积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中心区,是开发建设的重点。
黄吉铭说,总体规划编制以后举行了国际方案征集,请了世界上著名规划师、建筑师,包括泰晤士沿岸规划的负责人英国规划师罗杰斯,以及法国、意大利、日本的建筑大师,还有上海的联合团队,又专门组织了陆家嘴规划咨询团队和国际顾问委员会,对上述5家提出的方案进行评判。“如此大规模地在城市规划中吸收国际经验,进行方案征集,在上海还是第一次。”
最终,经过陆家嘴规划咨询团队和国际顾问委员会的仔细评定,在中英法日意5个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取优,并结合上海地方特色,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有国际眼光、有前瞻性思考,还结合上海地方特色的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
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份由5家单位联合编制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
“陆家嘴区域像一个大舞台,不仅对着黄浦江、苏州河这样的水路,还有多条主干道,是规划中的城市主要功能区。同时,对于整个上海而言,陆家嘴还承载了城市形象的展示功能。”黄吉铭说。
这份规划中,已经确定未来将在这块区域内建造3栋超高层建筑物。
黄吉铭说,陆家嘴中心区的功能、目标应该怎么思考,空间、建筑布局应该怎样体现上海的特色,这些都是在规划中思考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国际上大城市都有地标建筑,双塔标志的建筑就有好几个案例。按照小陆家嘴的特点,最后决定了这里的三栋超高层建筑。”
根据当时对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区域内绿化布局的分析,这三栋超高层建筑物的高度被确定为400米左右。1999年,高度为420.5米的金茂大厦竣工,成为陆家嘴中心区的第一栋超高层建筑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物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建造高楼的时候,不仅要更全面地考虑建筑物本身的形态和功能,还必须考虑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与河流和街道的关系等因素。”黄吉铭说。
之后,楼高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总高为632米的上海中心先后在陆家嘴拔地而起,接连刷新城市天际线。比较原规划,这两栋楼的高度和规模也顺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了明显提升。
此外,由于陆家嘴中心区呈半岛形状,各个角度的视线都比较好,区域内的绿化空间也得到了重视。现在陆家嘴滨江100米左右的沿江绿化带和中央公园,也是在反复的方案咨询中得以确定的。
陆家嘴在建设之初,就已有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定位,因此,陆家嘴也是浦东最早具有功能性的区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等国有银行、外资银行的入驻,实现了陆家嘴的金融功能;中电大厦、齐鲁大厦、裕安大厦等“省部楼”的建设,实现了陆家嘴的贸易功能;证交所等要素市场的入驻,则实现了陆家嘴的经济功能。
注重功能先行
浦东的规划,不在于图纸、形态上,而是更注重规划的功能。
继1992年的《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之后,浦东新区又先后编制了两轮总体规划。
2000年,浦东新区政府正式成立。考虑到世博会、浦江两岸开发、大型主题公园等中长期重大事件的影响,新区区委、区政府认为,浦东需要编制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总体规划。2003年,《浦东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这份规划在综合发展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相结合上做了探索。例如,强调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要与浦东新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定位相符合;提出“一轴三带六个次分区”的空间结构,体现了浦东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罗翔表示,2003年的规划在1992年版的新区总体规划基础上,根据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又做了探索和创新。这份规划将当时浦东新区535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分为6个功能区域,分别是外高桥、张江、金桥、陆家嘴、三林世博和川沙。“这些区域分别对应了管理机构和开发公司,将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了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开发区很繁荣,但周边镇欠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开发区和镇的融合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建制划入浦东新区》,上海市规土局和浦东新区政府组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团队,编制完成《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年)》。
“这个时期,发展的模式和动力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以张江、金桥为代表的开发区面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建成区面临着更新。同时,城乡融合、南北联动、新城培育等成为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罗翔说,规划的编制,为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更多可能性。
目前,在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新区正在编制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明确发展愿景,优化空间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继续书写开放、创新、高品质的主旋律。
至此,浦东改革开放以来,将完成4次总体规划的过程。以1992年版规划所确定的轨迹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基础,后续的历次规划在功能、空间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个新兴区域,以各自明确且相互错位的产业功能为依托推进开发建设,将浦东新区的城市空间演进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上展开。
李佳能是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前副院长,也是浦东开发第一批参与者。他认为,浦东的规划,不在于图纸、形态上,而是更注重规划的功能。
城市规划往往是对未来十几年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好的规划要以人为本,更要有远见。而功能的规划、完善是否恰当,最终还是要以市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为衡量依据。
1978年,进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熊鲁霞,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分析浦东——“造桥的话,引桥太长,开发代价太大。”
1998年,单位领导在给邓经纶分配那套位于第一八佰伴的房子时,还连声对他说抱歉。
“但看看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变化这么大。”熊鲁霞的感叹,也是所有浦东开发参与者、见证者的感受。同时,她也表示,未来浦东在城市规划上仍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可以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将一些地方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更好一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