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全男班”再度演绎老舍经典

2018-4-17 14:27:00发布75次查看

(记者 李瑛)“看不一样的老舍,在理想家庭的万花筒里望见自己的身影。”4月8日,改编自老舍六篇短篇作品的话剧《老舍赶集》在上海举办了首演新闻发布会,导演方旭,主演刘欣然、苏小玎、秦枫、马驭崧、景松涛在内的主创阵容悉数亮相发布会现场。作为2018年上海静安戏剧谷特邀剧目之一,话剧《老舍赶集》将于5月5日至5月6日在上海艺海剧院首演。

改编自老舍短篇 现实意义浓厚

话剧《老舍赶集》是被誉为“老舍专业户”的著名戏剧人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之后,第五次改编并导演老舍的作品,也是方旭首次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改编并搬上戏剧舞台。话剧《老舍赶集》由老舍先生的子女舒乙、舒济担任文学顾问,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担任艺术顾问,由关纪新担任剧本策划,方旭、陈庆、郭奕雯联合编剧,方旭一人身兼导演、编剧、主演三职。该剧选取了六篇老舍的杂文和小说短篇作品,汇聚成一台“折子戏”。而在剧名上,则借用了老舍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赶集”。

方旭介绍了为该剧取名的初衷:“我们选用‘赶集’作为这个话剧的名字是因该剧改编了老舍先生六则短篇。这也是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话剧。而‘赶集’恰巧是老舍先生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便索性将“赶集”定为了该剧的名字。老舍先生的六则短篇分别是《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和《我的理想家庭》。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但对今天的观众而言,并不会有违和感。《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将带领现场观众重温民国观戏守则,感受老舍先生文字的幽默与辛辣;《创造病》讲述了九十年前一对“月光”小夫妻的生活,穿越历史,照见90后当下月光族的身影;《牺牲》讲述了1930年代海归博士们,对美国精神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假意牺牲;《黑白李》描绘了黑李、白李兄弟二人对于爱的争夺与奉献;《邻居们》刻画了明先生、明太太和宋先生、宋太太两对民国夫妇间的生活琐事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喜剧;《我的理想家庭》将邀请一同体会老舍先生的理想生活。”

这些由老舍先生在1930年代创作的作品,至今仍有现实意味。虽然彼此独立,但六则短篇中传达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应当如何处理自身与现实的关系,又应当如何面对与追求理想生活。在九十年后将这些作品搬上戏剧舞台,不仅将以一种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更将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为当代观众带来普适的人生思考。

演员全男班阵容 舞美主打极简写意

《老舍赶集》在尊重老舍先生文本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觉对老舍先生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在音乐、舞美、服装等视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旨在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打造一部既充满极简美学,又具有丰富趣味的当代舞台剧作。

在舞台整体呈现上,话剧《老舍赶集》用四扇竹编门帘作为贯穿全剧的元素。通过门帘的开合、翻转营造出观感迥异的视觉空间,更配合充满“民国风”的写意漫画,营造出言浅意深的美学效果。在服装上,《老舍赶集》邀请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装设计,用充满实验感的非常规材料打造出具有写意感的舞台服装。

在演员选择上,除了方旭继续担纲主演之外,更邀请刘欣然、苏小玎、秦枫、马驭崧、景松涛五位青年演员,组成“全男班”阵容。“男演女”从戏曲中诞生,自李叔同《茶花女》延续至今,话剧《二马》向观众证明了“全男班”的舞台魅力,特别是誉为“姿才冠世最美男旦”的青年乾旦演员刘欣然,将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话剧完美结合。此次再度尝试以“全男班”阵容出演,旨在进一步探索舞台诗意和写意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话剧《老舍赶集》的另一大亮点,是延续话剧《二马》的全男班阵容。“全男班并非噱头”,方旭强调,“在《二马》中,我是第一次使用全男班这种呈现方式。这一次,我还想再尝试下,看看这一全男班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所以在新戏中延续了全男班。而且我觉得这种尝试本身是很有意义的。全男班的表演方式可以增强全剧的扮演感,让演员和角色之间多一层评判和审视,让表演更加丰富,整个戏的游戏感更强,更好玩。”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