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吴佳逸4月13日报道:打开徐泾镇翠景园小区的分类垃圾桶,不仅毫无异味,里面的垃圾也按干、湿、可回收、有害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垃圾源头分类在许多小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景翠园的业委会主任刘正坤表示垃圾分类在居民中接受度很高,是真正的“零抵触、全覆盖”,景翠园已是镇级垃圾分类样板小区。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还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图片说明:小区大门口就有四个分类垃圾桶和宣传画
为切实贯彻青浦区绿化市容局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全面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果,以点带面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去年年初,徐泾镇对居住区进行了摸底调查,翠景园小区业委会和物业通过居委表达对垃圾分类进社区的浓厚兴趣。
业委会成员意识到,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业委会刘主任作为代表向居委会主动提出,垃圾分类究竟该怎么分,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能不能请老师来给我们培训一下?不久后,居委会便请来了青浦区一家针对垃圾分类的培训机构,面向小区的保洁员、业委会成员和志愿者,进行了两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怎么界定垃圾的分类、怎么进行绿色账户积分等实用“干货”。
与此同时,小区拿到了一笔扶持资金,这笔钱专款专用,用于添置小区道路上楼道里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宣传画,小区内的垃圾桶全部改成符合分类标准的垃圾桶,干、湿垃圾桶共14个,散落在小区7处,有害、可回收垃圾桶共4个,小区内有2处,还有88个干、湿分类的小垃圾桶进户,一同送到居民手中的还有可降解的塑料袋、宣传手册等。
图片说明:小区内的分类垃圾桶都改造成“双桶双凹槽”
“垃圾分类,我盼了二十多年”
当居民刘咏梅拿到宣传品时,她十分激动:“终于实行垃圾分类了,我盼了二十多年了。”
图片说明:居民向记者展示家中的分类垃圾桶
东北口音的刘阿姨为何对垃圾分类情有独钟?原来,刘阿姨年轻时候在德国求学、生活了7年,她介绍道,二十多年前的德国就实行垃圾分类了,分得特别细,如玻璃是按不同颜色来回收的,塑料袋必须洗干净再扔进分类垃圾桶,这其中的原因刘阿姨不甚清楚,但德国环保意识之强却在她心中种下了种子。后来,她嫁了德国丈夫,又一同来到了上海生活,却发现“生活习惯变了”,上海垃圾分类做得并不到位,夫妻俩常感到别扭,丈夫在家想把垃圾分类,却因为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分了也白分,只能作罢。所以,现在的刘阿姨感到,终于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在德国的感觉。
这一年多来,刘咏梅不仅是垃圾分类的身体力行者,身为业委会副主任的她还和其他业委会成员一起,宣传并监督这项工作,他们感到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细节抓起,他们要求居民扔完垃圾必须得盖盖子,垃圾也必须扔在垃圾桶里,保持环境整洁,只有一个干净的垃圾桶才能“吸引”居民来准确投放,垃圾桶上空蚊虫满天飞,还怎么贯彻垃圾分类呢?有一次,有位居民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外,垃圾散了一地,业委会成员侯宝元看到了,立刻从6层冲下楼去,对这位居民严厉地说,你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并看着后者把垃圾扔了进去,把地面收拾干净。更多时候,业委会发现垃圾遍地的时候,“肇事者”早不知去了哪儿,他们便去调取监控录像,找到当事人,上门进行教育。
图片说明:居民扔错了垃圾箱,业委会成员指出后,居民立即改正
记者不解道:“居民不会抵触吗?觉得你们多管闲事!”大家纷纷表示:“不会不会,我们讲道理,居民听道理,我们小区特别抵触的还真没有!”
“就盼你们来突击检查”
垃圾进错垃圾箱,后续谁来补救?还是将错就错?
想要垃圾箱整洁,光靠居民自觉还不够,清洁工作还要跟上!
解决这些问题,有个重要的人不得不提,小区保洁员老刘。老刘每天4点多起床,待垃圾车把垃圾分类收走后,又要去小区里收新的垃圾,收来的垃圾常有分类错误的,他再一一检查、分类,确保从他这里出去的垃圾都是分类正确的,收完垃圾,老刘又要清洗每一个垃圾桶。
为了做到日产日清,垃圾多的时候,老刘每天都要忙到近午夜……小区的居民都知道,即便是三伏天,垃圾桶也没有异味,更不会堆积如山,这都是老刘的功劳。
图片说明:老刘绝不会等垃圾堆不下了才来清理
快要65岁的老刘皮肤晒得黝黑,干起活来手脚麻利,热情高涨,实行垃圾分类后,老刘的工作量比以往大了不少,问他有过怨言吗?想过偷懒吗?他说:“我也看新闻的,市里都开会布置了,我当然要做好!”
虽然只是个保洁员,老刘的目光却放得很远:“我有一次去国际会计学院,看到那儿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我就想,我也可以做好,现在你们看看附近的小区,景翠园的垃圾分类真是数一数二的,我工作做得好,脸上也有面子!”
老刘看到记者拍他的工作瞬间,忙对记者说:“我更希望你们来突击检查,我每天都一样。”他的脸上有羞涩,更多的是自信。
图片说明:垃圾厢房内,垃圾也是分类摆放的
景翠园小区垃圾分类工作颇有成效,有着一定的客观基础,例如小区小,只有88户,自然好管理一些,所需要的经费也相对少;居民也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业委会也“给力”,成立近6年,有着“群众基础”。
但这项工作的成功又不仅限于此,有了资金,便悉数用在“刀刃”上,居委、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拧成一股绳,经常主动联系,全力推进这项工作,这才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目前这个阶段,大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分类”是全覆盖了,但“分对”还没有百分百,投放有害垃圾的垃圾桶里常有别的垃圾。针对这些现象,接下来,居委会将继续发挥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为垃圾分类样板小区的创建进一步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