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临港不仅仅是一座滨海新城,
也将是一座“国际智造城”!
今天,小布从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平台展示交流会上获悉,
未来几年,临港将发力“智能制造”领域,
并开出了一系列诱人的配套政策。
临港将实施“235人才计划”
2
每年引进培育20名优秀创新型领军人才
3
每年引进培育30名拔尖创业型领军人才
5
培养选拔50名具有高超技能,
为临港作突出贡献的“临港工匠”
围绕人才计划,临港将实施住房、落户、就学、医疗、家政等一系列的政策。来临港工作的人才,将享受到全方位的政策红利。
在产业资金的配套上,
临港成立了
100亿元的集成电路母基金,
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母基金,
20亿元的重大成果转化专项基金,
“投贷保”联动的新型融资模式,
以真金白银助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平台很重要。
临港发展智能制造力推功能型平台建设,
总有一款适合你
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平台
新松机器人牵头的“工业4.0综合研究院”
标准验证平台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牵头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数据信息平台
依托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动idc数据中心组建的工业云产业联盟
人才培养平台
如上海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将建设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临港还将推动功能型平台改革试点工作,明确机构式资助、项目法人制、“拨改投”等改革方向,打造“科研产业 资本 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科研网络,进一步激发临港地区的创新活力。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临港地区面向2035“两区”、“两城”的新定位。
“两区”
一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明确赋予临港的新定位,是临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核心使命。
二是“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突出临港的“创新基因”,强调临港要在自贸区(自贸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成为示范标杆。
>>>>
“两城”
一是“国际智造城”,这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的目标,突出临港的“产业使命”,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制造”的主战场。
二是“滨海未来城”,这是“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建设的目标,突出临港的“产城融合”,发挥环境生态优势,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城。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