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周浦镇创新方式挖掘美丽乡村内涵

2018-4-10 9:17:50发布58次查看

村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美丽庭院”建设情况。 朱泉春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在良田美池桑竹之间,扫一扫花坛边、篱笆上的二维码,一个有故事的“新桃花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眼前徐徐展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周浦镇界浜村借助互联网,在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留住独特的“乡愁咪道”。
“扫一扫”听宣卷故事
“寄存乡愁的地方”,在周邓路建设路路口,界浜村村口的憩园挂着这样一排红色标语。一艘旧渔船“停泊”在花海中,格外引人注目。
憩园所在地原是周康5路公交终点站,后改建成为公共绿化带,由于无人打理,一度成为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在“美丽庭院”建设过程中,界浜村将此地改建成为一个小花园,并将其与界浜村2组的北侧通道打通。
沿着小径走进憩园,由稻草做成的水蜜桃雕塑、废弃树干做成的休闲座椅、旧石磨构成的花园小品等相映成趣。在东侧入口处设有怀旧角,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竹篱笆上挂着的旧饭盒里掏出玻璃珠子“打弹珠”,或在五彩的方格里“跳房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处景观或设置旁,都有二维码,打开微信扫一扫,一个个“界浜记忆”的小故事就会图文并茂跃然于手机屏上,讲述老物件、旧时游戏和界浜村的前世今生。站在憩园东侧,抬头可望见界浜村宣卷文化的墙绘,通过扫描二维码,界浜村文化能人、浦东宣卷传承人张福良、张永官的故事,便在耳边娓娓道来。
“新上海人”助力添美乡村
“现在村庄越来越美丽了,我也要为这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彦国是一位新上海人,来自甘肃的他和父母在界浜村安家落户已有多年。自“美丽庭院”建设以来,小杨出了不少“金点子”。善做手工的他捡来枯桃枝改造成天然的花篮悬挂在墙上,用废竹子装饰水缸,将旧长凳组装成花架,漆成白色,摆放各类花卉盆景。
“随着美丽庭院建设的推进,村民们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农村的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创建的队伍中来。”界浜村党总支书记姚辉说,“在界浜村,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的‘新上海人’还不止小杨一个。”
上海繁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繁瑾也是界浜村的“新村民”,如今,热心公益事业的他还是界浜村“幸福屋”公共活动室的老师,为村民展示和教授书法和纂刻漆画。他说:“能有机会将自己的爱好和大家分享、展示,我感到很高兴,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推广艺术文化,还能拉近和乡亲的感情。”
村民“做主”形成长效机制
在界浜村里,有一面“共建墙”,墙上有一棵由旧木桩改造成的“大树”,一片片“树轮叶子”上写着村民的名字。村民签名承诺,努力打造“净化环境、绿化庭院、弘扬文明乡风”的美丽家园。“发动村民自治,是界浜村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秘籍。”姚辉说,“而要发动大家的力量,首先要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乡愁”也成为将村民拧在一起的纽带。将老人舍不得的物件、妇女的手工作品等刷一刷、画一画、叠一叠,成为“美丽庭院”的一部分,一个个老村故事也被挖掘出来,让村民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党员为主体的“公共区域责任岗”标牌也在村中随处可见。以党小组为单位,对公共区域的保洁、管理分片包干。界浜村还创新地组成了美丽庭院“萌芽”行动小组,发动志愿者组成润雨组、太阳组、雷霆组等6个小组,分别负责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文明宣传等工作,形成“美丽庭院”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