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首个智能垃圾厢房"上岗"
2018-4-9 10:32:34发布76次查看
据虹口区消息:“阿姨,你好。这些垃圾不能混在一起倒,药片纸盒要倒进纸张桶,剩菜剩饭要倒进湿垃圾桶,最后把垃圾袋放进干垃圾桶。谢谢您的配合!”在蒋家桥小区新建的智能垃圾厢房前,一名志愿者正在帮助前来倒垃圾的居民“正确分类”。这个绿植环绕,需要刷卡才能使用的高颜值垃圾箱,是本区新建的首个智能垃圾厢房。
日前,欧阳路街道蒋家桥小区引进社会企业,试点“两网融合”运营新机制,即把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网络进行有机结合,探索中心城区垃圾箱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径。
定时正确投放得礼品积分
今年3月,本市进一步明确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大垃圾分类标准,并且研究通过了“定时定点”投放、严格分类收运流程和“绿色账户”激励机制等举措,提升源头分类质量。蒋家桥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就是根据这些新要求“量身定制”的。
居民在使用智能垃圾厢房前,需要到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领取卡片,同时绑定居住地址、手机号码等信息。在上午7点至9点、下午6点至8点的投放时间段中,居民可以刷卡倒垃圾,此次引进的智能垃圾桶的底部都配有自动称重系统,与运营企业的后台数据服务系统相连。居民刷卡投放垃圾后,后台数据系统能清楚地知道哪户居民在什么时间点进行了垃圾投放,并且投放了多少重量,然后换算出积分反馈到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卡上。累积到一定分值后,居民便可去居委会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礼品兑换机兑换纸巾、肥皂等不同分值的礼品。记者注意到,与以往简单的干湿分类略有不同,居民们在倒湿垃圾时,需要把垃圾袋另外放进干垃圾的桶中,此外,还需根据投放要求,对纸张、塑料、金属、玻璃进行再次分类。
据了解,蒋家桥小区居民不到800户,目前,有九成居民拿到了智能垃圾厢房的使用卡。试运行至今,不少居民表示,“垃圾分类更精细了”“一开始会不习惯,操作几次就好了”“这里弄得很干净,也不觉得麻烦”“为了子孙后代幸福,我们应该要做好垃圾分类”。
作为智能垃圾厢房的运营方,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派了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社区运营的窦奕告诉记者,大多数居民很早就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在破袋方面,不少人还做不到。所谓破袋,就是倒垃圾时需另行处理垃圾袋,而不是一起一扔了之。为了让居民们养成这一习惯,该公司还特地在垃圾厢房旁安装了自来水龙头和水池,方便居民在破袋之后洗手。
逐步引导全民自觉参与意识
上海开始有规模地推行垃圾分类,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蒋家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素芳在社区工作已有22年了,她表示,从环境脏乱差到收物业费请人定时清运清理,再到推行“绿色账户”、倡导垃圾分类,再到如今的智能垃圾厢房,“垃圾分类已逐步深入人心,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更需要的是居民朋友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对于居民生活习惯的变化,负责“守卫”智能垃圾厢房的志愿者候阿姨深有感触。据了解,早在2016年蒋家桥小区开始推行“绿色账户”活动的时候,候阿姨就加入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尽管居委会已对居民进行了广泛宣传,但在“绿色账户”推行前期,候阿姨还是感觉很有压力,每有居民投放垃圾,她都会把袋子解开逐一查看,没分拣到位的则重新分拣,并为居民做“现场教学”。
如今,新的智能垃圾厢房建成投用,居民投放垃圾的习惯需进一步细化改善,但候阿姨心里的压力却小很多,这源于不少居民已养成了良好的分类习惯。不过,丁素芳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垃圾分类经过多年的推广,虽已深入人心,但很多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在这上面花时间。如何提高年轻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也更多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上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从区绿化市容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本区共推进完成510个绿色账户居住区,涉及18万余户居民,每个绿色账户点也都配有专门的志愿者。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政府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的投入力度很大,今后仍将继续试点推行智能垃圾厢房建设工作,早日实现蒋家桥试点模式在全区的推广复制,但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希望广大居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养成更加良好的分类习惯,最终实现“人盯人”模式的欣然退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