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传言,不论真假,在网上跑得特别快,就像这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的“咖啡致癌”。
中国古代有“三人成虎”的典故,当“咖啡致癌”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你是否也从众地将这条消息转了出去?或许,并非每个转发的人都真心相信咖啡致癌,甚至会调侃地留一句:“该喝还喝,百毒不侵。”然而,就在这不经意之间,不实信息经你的手流向更深更广的网络空间。
回溯过往,类似的夺人眼球的传言并不少见:“咖啡里有鞋底原料成分”“葡萄酒才抗癌又致癌”,更不用说各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养生秘笈”。为什么它们看上去每句话都像是真的,言之凿凿,最后却传达了一个谎言? 因为它们引导人们脱离科学常识、脱离理性思维,在煽情中接纳荒谬而不自知。
就拿“咖啡致癌”来说,对于其所含的一种叫做丙烯酰胺的潜在致癌物,科学家一次次提醒,不能脱离暴露剂量、暴露时间谈毒性———这是探讨食物成分毒性最基本的科学共识。
诚然,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科学发展,总有很多未知、未明的区域,总有更多新知颠覆旧识。在知识生产和传播不断提速的今天,在阅读碎片化、浅显化的今天,当你被一条“惊人消息”抓住眼球时,需要同时开动大脑,多问几个“为什么”,用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涤荡网络空间的信息“杂草”。而我们的科学普及工作也要及时跟上,不仅是在不实信息已经满天飞的时刻,更要在平时就把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公众。只有具备了科学头脑的公众,才能在纷繁复杂、菁芜并存的海量网络信息中,冷静辨别事物的是非曲直。(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