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节,竖新镇的村干部们有些忙碌,他们有的入户向村民宣传文明殡葬政策,有的协助村民把自留地里的坟头进行“深埋”。按照农村的传统,一年当中,只有清明和大寒两个时节可以动坟,村干部们加快动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村民破除丧葬陋习。 从不配合到愿意搬 “入土为安”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崇明农业人口较多,在农村有很多农民都有将过世的祖辈落葬于自家田地里,以及树林和河边的习惯。这些零星散落、外型不一的坟墓暴露在外,不仅影响了环境,还一定程度上浪费土地资源。 而要根除农村乱埋乱葬,其中最难迈过的其实是观念转变这道坎。“一开始,村干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很多村民都带有抵触情绪,我们上门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动老祖宗的事,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一次两次不行,我们就三次四次,甚至七次八次上门做工作。”负责该项整治工作的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艳丽说,党员干部通过一次次入户宣传、与村民面对面谈心,还以身作则率先将自家的坟头搬迁,有效带动了村民,他们从“坚决反对”到“理解配合”,观念发生了转变。看到周边的村民陆陆续续开始了行动,几个“钉子户”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当中。 镇村两级均有埋葬地 为引导村民文明丧葬,竖新镇探索建立了镇级公益性埋葬地以及集中埋葬点,2009年,在仙桥村建设了镇级公益性埋葬地——仙桥静园,收费比动辄几万、十几万元的经营性公墓地便宜很多。目前已有许多村民将自家散设的私坟迁入园内。 为了倡导村民生态葬,仙桥静园又在2016年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推出了98个花坛葬穴位,目前已售出十余个花坛葬穴。 与此同时,竖新镇在油桥村、跃进村、新征村、响哃村等村也都建立了集中埋葬点,方便村民就近安葬祭扫。这些集中埋葬点均由专人定期维护,保障环境整洁,受到了村民的肯定。 整治率近百分百 据介绍,2012年以来,竖新镇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文明殡葬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以及工作方案和措施等,要求各村成立工作小组,入户向村民开展广泛宣传。一旦发现有农户办丧事,村干部第一时间上门发放文明殡葬告知书,与对方签订不乱埋乱葬承诺书。 竖新镇还加强“源头治理”,对镇区域内的多家石料加工场所以及丧葬用品销售点进行清理整顿和严格规范。此外,还制定了丧葬奖补机制,鼓励村民将骨灰埋葬至公益性埋葬地,有效控制乱埋乱葬行为。 如今,竖新镇农田周围整齐规整,曾经的乱埋乱葬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规范、文明、生态的殡葬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5年来,竖新镇已整治乱埋乱葬3530穴,整治率高达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