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哈佛讲堂”到“中学课堂”,跨学科整合对未来教师提出新要求
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加强整合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以互助团队引导支持教学,对未来老师提出了新要求。近日,由包玉刚实验学校举办的全球教育论坛上,作为一种教育创新型的新模式——专业学习中心正式建立。中心不仅仅提高本校教师专业水平,今后也将致力于与其他院校一起,共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包玉刚实验学校举办学生音乐会。
不是教授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如何做人
今年,包玉刚实验学校10位热爱科技的学生组成了一支名为“树人”的first机器人战队,参加科技挑战赛。这是一项面向14—18岁中学生、全美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机器人赛事,以激发青少年成为科学技术的未来领袖。除了日常训练之外,小队员们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联络活动,教小朋友们编程,举办机器人加速营等。之所以命名为“树人”战队,所谓“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是队员们的共同想法,暗含了“打好基础,成就未来”的美好祝愿。
就在去年5月,该校学生黄河获得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acm国际计算机协会专项奖表彰。他与科学结下的不解之缘,源于小学时期各种电子和计算机应用进入他的学习生活。在上海市第30届青少年科创大赛上获得的初中组一等奖,为他坚持科创筑梦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学生们参与音乐剧《雨林的故事》演出。
用手中的画笔,一笔一画描绘出和谐自然的梦想;学生出演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麦克白》和《无事生非》,在学校圆形剧场精彩上演……学校里,有一批老师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探索自我,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麻省总医院科学家翁梅倩回国后,决定去中学做一名驻校科学指导老师。去年9月,她正式加入包玉刚实验学校虹桥校区。“从哈佛讲堂到中学课堂,比起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进入基础科学教育领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断推动其发展,更有意义。”翁梅倩说,学校育人之处,最重要的并不是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在虹桥新校区,她教授的是6年级学生的科学课程。课堂上,她强调小组活动和讨论学习,让同学们能互相学习。在她看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可能比老师一味讲授知识更为有效。同年,著名音乐指挥家barnaby palmer也加入虹桥校区,担任音乐老师。
“互联网+”时代,用数据跟踪学生发展动态
当代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现在的环境中,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环境的人。steam课程教授学生编程知识,让他们和人工智能互动;戏剧艺术激发孩子的创造性、表现力和自信心,以体育增强团队合作和坚韧品格,树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责任感……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的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为学生答疑。
在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看来,未来书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替代。课堂将成为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网络学习的功能。而打通课内外学习,面对面与网络学习,学科与综合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学习方式,发展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去年,包玉刚实验学校首届49名高三毕业生全部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55%的学生收到其第一志愿大学的录取(预录取)通知书,85%的学生被自己心仪的前3所大学之一录取。包玉刚实验学校创办人包文骏透露,最新成立的专业学习中心,将在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中,全体教职员工都可以进行专业学习,同时所有教室都可以是开放的,供大家互相学习,帮助各大创新型学校老师专业技能发展,加强合作交流,将教学质量整体推向更高层次。同时,中心还将利用数据中心,跟踪学生在学业和品格发展等方面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