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居民区的崔阿姨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自己组织的社区旗袍队就要参加演出了。每当提起这支旗袍队,崔阿姨脸上总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在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的武康居民区内,像这样的老年社团还有许多,这些都离不开三个字——武康汇。
图片说明:武康汇门头
居民口中的“武康汇”,是指武康居委的三处公共空间,包括在中南新村里的武康居委、在淮海中路上的“武康小汇”和在湖南路上的“自治花园”。武康居委成立于1958年1月,曾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和“创建无邪教示范居民区”三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年过60的她曾经有着和其它老旧建筑一样的问题,然而就在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焕然新生”。
设计师居然真的来了
如今踏入武康汇,宽敞靓丽的环境、极度简约的风格、满是奖状的荣誉墙是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谁又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武康汇还是一副小又乱的样子,改变的契机是湖南路街道在武康居委培育“社区治理示范点”,并开展居委会规范化建设。
图片说明:武康汇庭院改造前
图片说明:武康汇庭院改造后
“2016年10月,由街道、居委和社会组织三方组成工作小组,根据市、区对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对武康居委公共空间改造开展调研。到2017年2月,梳理出改造需求并形成初步的改造方案”,改造的梦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却是房子老、空间小、功能区域难以划分开来,在“螺蛳壳里”改造,现实和梦想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沟,要把梦想变为现实,就要有一位能够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架起桥梁的设计师。正当工作小组成员们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忽然想到了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梦想改造家》,但是如何才能请到“梦想改造家”呢?柏祖芳说:“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夏磊!夏磊老师曾经来武康居委会举办过一个公益活动,我们互相留过联系方式。”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夏磊老师真的回复我消息了,他将邀请一位室内设计师来帮忙,我们当时都高兴极了,觉得像在做梦一样”,柏祖芳表示。
几天后,一个瘦高的身影走进了武康居委的小院子,他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设计师——王平仲。因为参与了沪上某家装改造节目的王平仲开始走入公众视线,“见到真人前我比较好奇,但没想到是王平仲,以前只在电视节目里见过他”,让工作小组成员们更惊喜的是这位从电视节目里“跑出来”的设计师答应免费为居委会改造提供设计方案,这一下可高兴坏了湖南路街道和武康居委的社区工作者们。
设计师的问题解决了,这只是第一步。当王平仲现场观察武康居委原本的构造后,眉头却皱了起来。
困难中寻求突破
“房子基础差只是困难之一,实际改造过程远比想象的难度高”,王平仲感叹道。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居委会所在的这幢房子年代悠久,原始结构图早已找不到,这给设计师和施工队的空间改造造成一定困扰。数十年来小修小补对房屋本身结构影响很大,“最初的设计方案可能需要重新修改,甚至可能会推翻重来,”王平仲略有遗憾地说,“老房子基础较差,而且一楼潮气比较重,只有把墙体彻底铲除后,才知道后面腐烂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因为墙体受潮严重必须放弃原有的设计,这是在改造时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图片说明:改造后的武康汇议事厅
然而困难还远不止如此,由于房屋的内部装修需要全部铲除,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没人能报出一个较为精准的概算。“墙体铲除后,很难想象到情况到底有多糟,所以最初的概算很有可能不够”,王平仲说道。
尽管困难重重,但王平仲和施工团队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很庆幸最终效果还不错”,王平仲说道,“大空间能根据功能需求灵活多变,改建后的居委会,不再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空间,它是一个整体的大空间,所有的空间都尽量打通,而且因为有了墙面装饰、桌椅摆放的变化,这个空间便可根据功能需求而灵活多变。”比如议事区里有一堵墙,墙上挂着一幅画,每每经过此处,总让人感觉温馨而舒适,事实上,这堵墙的背后藏着一个小秘密——这堵墙可被轻轻推开,墙后隐藏着厨房间和卫生间。为何从正面看没发现这堵墙实际上是一扇门?因为整扇门与两旁的装饰柜采用了一模一样的木纹装饰,门上没有安装门把手,所以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样设计,一是保持了空间的整体性,避免让人觉得到处都是门,二是坐在门前的人不会觉得自己背对的是一扇门,或是一个出入口的位置”,王平仲解释说。
仔细观察武康汇,不难发现虽然室内明亮无比,但却一点不刺眼。“灯光设计对空间有着重要的指引性”,王平仲认为,居委会议事区使用频率非常高,为此,他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拉展天花,装上了数根led灯管,其作用就是让室内的灯光模仿户外自然光很均匀地洒下来,视线上既没有盲区,也不会让老年人觉得刺眼。“通过打通房屋面积,采用合适光源,我的目的是想让居民在这体验到家的感觉,而不是一个没有温度的‘衙门’”,王平仲说道。
湖南路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设计也非常符合“精细”二字,压缩居委会的办公空间,把更多活动区域留给居民,让居委会成为真正的公共会客厅才是我们的目标。
社区力量显“威力”
如今的武康汇不仅受居民欢迎,而且还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学习的社区工作者。“相比以前,现在真的忙了许多”,柏祖芳坦言,“每次有人来参观学习,我更想告诉他们武康汇背后的故事。”
图片说明:展架上摆放着武康社区的历史保护建筑相册集
让柏祖芳百讲不厌的故事是武康汇改造时社区力量的参与,靠着集体的力量,居委会改造遇到的困难被逐一攻破。武康居委会的另一处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淮海中路1704号,或许是社区力量参与的直接体现。
淮海中路1704号老年助餐点天花板上大片的霉斑,是扎在居委干部心中挥之不去的“心头大患”,所属的永福物业曾修缮几次,但均好景不长,几次反复后,大家早已束手无策。在改造前,霉变范围越来越大,平日里室内通风条件又差,一股霉味充斥着整个房间,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健康隐患。“设计师有自己的能力范畴,具体如何施工操作还得看专业人士”,于是街道工作人员紧急求助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洋,陈院长听后爽快地答应无偿提供专业勘察及现场指导,随即委派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站长徐明到实地查看。原来,霉斑对应的位置是二楼卫生间,徐站长查看了卫生间排水管道分布情况后,建议物业先将石膏吊顶撬开,再对顶部的防水层进行修复。施工队完成修复工作后,居委干部悬着的心才暂时落了地。
然而问题远没有结束,改造工程启动还不到10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施工队在凿开助餐点储藏室顶部后发现顶部木梁已严重腐烂。徐站长应邀再次来到施工现场,绕到淮海中路1704号后院,从建筑主体外部找到了储藏室所处的位置。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徐站长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淮海中路1704号与其西面的房子虽看似
一栋楼,但中间却有一道细缝,雨水从两面墙体相接的缝隙处和天井顶部落入,并长期积蓄在储藏室顶部。由于储藏室防水层年久失修,积水从顶部渗入屋顶,导致木梁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逐渐腐烂。他便建议施工队对墙体细缝做密封和防水处理,以防止雨水再次渗入,同时在储藏室顶部重新做防水层,把腐蚀的木梁全部拆除重置。
“其实在居委会的改造过程中,不止房科院给予我们无偿帮助,物业一直在为我们免费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南鹰饭店作为我们的共建单位也在改造期间腾出一侧裙房作为居委会的临时办公地点,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柏祖芳表示,“武康汇能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离不开社区力量的参与和支持,真的很感谢他们。”
精细化管理为居民生活添“彩”
淮海中路1704号原老年就餐点经改造后成为邻里聚在一起开展活动的“武康小汇”,活动空间增加,服务设施升级。武康居委会在此开设“一起吧”课堂,提供学习类、健康类、娱乐类等各种课程,并结合居民区党建、“我们的节日”与时令特点,为社区老年人举办传统佳节、集体生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问效果如何?崔阿姨的社区旗袍队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我太喜欢这里的氛围了!”见到记者,崔阿姨似乎对武康汇有说不完的好。严格来说,崔阿姨是武康社区的“外来客”,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武康社区的热爱。
图片说明:崔阿姨的社区旗袍队
“虽然我家住的远,但我在武康居民区工作了十年时间,算是半个武康人”,退休后的崔阿姨时常会回到武康社区走走看看,“说真的,我实在对这边难以割舍。”工作时就喜欢组织活动的崔阿姨心理一直有个想法:组建一支社区旗袍队。武康汇改造完成后,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帮助下,崔阿姨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旗袍队,由三位居民组成核心管理团队,并被纳入1704号“一起吧”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有20多个人,但随着武康小汇‘一起吧’课堂的口碑越来越好,很多社区外的居民也慕名而来,想要加入旗袍队”,崔阿姨说道。如今崔阿姨的旗袍队已经有60多名成员,其中将近一半人数来自其它社区,随着队伍的逐渐扩大,崔阿姨也越来越忙了。
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表示,与以前居委会大包大揽不同,“一起吧”课堂是“武康汇”居民自治工作站开展居民自治的一个阵地,是服务居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参与会员制、管理团队制、场地预约制、项目菜单制的运行机制,让居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背靠精细化管理这棵大树,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收获了武康汇这颗“果实”,由此又衍生出了“武康小汇”的“一起吧”课堂,并成为居民的“文化大餐”。据悉,目前“一起吧”分为学习类、健康类、娱乐类等三个类别,学习类课程设有读书会、远程班、环保讲座、素描班等,健康类课程设有瑜珈班、太极扇班、健康讲座等,娱乐类有“月光歌舞团”、旗袍秀、形体班、太极棋牌沙龙和烘焙班等。这些课程的组织、提供和管理,均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
武康汇改造工程不仅在硬件上做到精细,在管理上也为居民区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比如“一起吧”课堂,一方面使社区居民能主动加入到社区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居民自我管理和开展各类社区活动的能力。下一步,湖南路街道将把这种模式结合其它居委会自身特点进行复制,希望能把精细化管理的“果实”带给更多的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