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区文广局拟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颐园进行养护,对泗泾下塘风貌区和仓城风貌区的文物进行不同程度修缮,为此,区文广局与财政局将联合出台《松江区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保障文物修缮项目的顺利推进。这是从日前召开的文物工作会议上传出的消息。
据介绍,我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00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及文物保护点233处,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去年,区镇两级财政投入到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达2054万元,用于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的修缮和养护,其中已经完成的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经幢的清洗养护,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葆素堂的油漆养护,泗泾镇文物保护点程氏、管氏、孙士林宅修缮,永丰街道徐氏当铺修缮。
此外,还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塔开展了修缮养护前的准备工作。
去年,区文广局的主要科研项目围绕松江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危房开展调研,完成了对府城、仓城、泗泾下塘历史风貌区中16处亟待修缮危房的实地踏勘和分析研究,为这16处建筑文物建立了科学、清晰的修缮策略框架。接下来,我区将大力推动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活化文物和历史。区文广局负责人说:“文物不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而是我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我们应当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重点发掘文博资源的集聚效应,如利用即将开放的广富林遗址和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着力打造“文博之府”的文化名片,提高松江的文化旅游影响力。
在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的同时,我区将继续坚持文物事业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城市发展和历史文物的和谐共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更多惠及普通群众。对已经修缮维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徐氏当铺、东外街陈氏宅等,尽快实现与文化教育或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对已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如杜氏雕花楼、马相伯故居、马泗宾堂,将结合展览、非遗传习等方式,增强历史古迹的活力,让文物在居民的生活中“活起来”。区内各博物馆将以展览陈列为工作重心,不断提高展览水平,创新公众教育活动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博物馆服务公共文化的能力。
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博物馆等机构将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加强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一批重点课题的研究,并且通过出版、讲座、展览、数字平台等途径推广、展示,让“沉睡”的文物开始“说话”,通过文物讲好松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