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如何将司法行政中的各种资源精准投放到社会的最基层单元——社区(村居),是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区司法局创新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工作模式,通过搭建社会化普法平台、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助力社区自治平台建设等措施,为基层工作提供全方位、融入式的法治服务,实现了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资源集约化、力量多元化、调处快捷化,走出了一条化解基层矛盾和创新社会治理之路。
今年,“茸城法宣八品”“泖港镇村居法律顾问”“岳阳街道金婚庆典”等项目荣获“松江社会建设优秀创新项目”,“九亭镇老舅妈和谐创新工作室”“叶榭幸福老人村”等项目被评为“松江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搭建社会化普法平台
近年来,区司法局发挥区域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化普法平台,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法制宣传工作中。
2015年,区司法局搭建了“茸城法宣八品”这一新平台,通过法治讲坛、法治文艺、法治竞赛、法治阵地、模拟法庭等8个不同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普法教育模式,进一步激发全区普法工作的活力。搭建活动平台以来,政府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社会组织以及法律服务机构和基层文艺团体等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截至目前,这些部门或者单位已开展了76项体现法治宣传工作亮点和特色的活动。已有区文联承接法治楹联征集项目,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参与反家暴法治宣传项目,上海丰兆律师事务所参与企业维权普法百场宣讲,汤炳生艺术剧团参与百场法治文艺汇演进村居等。
借助松江大学城的优势,利用华东政法大学师资力量,充实政府法律顾问团力量,为区政府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借助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的力量,建立区委党校法治教育基地,增设法治教育课程,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借助宣传部门的力量,组建十八届四中全会宣讲团,在全区开展宣讲200多场次;在《松江报》开设“党委书记谈法治”专栏,近30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撰写了专栏文章;在松江电视台“茸城之光”开设法治专题节目;借助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平台,开展法治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并把获奖作品投放到公共场所,很好地传递和弘扬了法治理念。
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
上海市律师协会松江工作委员会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内律师事务所中择优推荐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好的律师,最终25家律师事务所的115名律师,分别被聘为全区301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区司法局着力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引导“群众身边的律师”为居民提供常态化的优质服务,形成了定期服务、走访服务、固定时间现场咨询、法治宣讲等服务方式。
区司法局副局长陈炳泉介绍说,村居法律制度的推进落实,既解决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第一场合化解矛盾,筑牢司法工作的前沿阵地。自去年7月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以来,全区律师共受理各类咨询5500余人次,参与调处各类矛盾1200余件,受理民事诉讼代理73次,开展社区法治宣讲220余场,提供法律援助50余次,审核各类法律文书500余件,各项工作初见成效。
在部分镇的家庭农场主选聘之年,往往也是矛盾易发的时期。顾问律师在资格审查、选聘流程、开票公示等环节上给予了村委班子及时、专业的指导,保障了家庭农场主选聘依法、有序、平稳进行。
泖港镇朱定村家庭承包户张某以土地丈量有误为由,故意拖欠上次承包款且不理会催缴通知。顾问律师介入后,召开座谈会,上门与张某沟通讲明拖欠承包费的法律后果,及时帮村委会一纸诉状将张某诉上法庭。张某在接到传票后,主动缴清了承包费。
推进社区自治平台建设
村居法律顾问为百姓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服务,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一些社区自治平台通过人民调解、教育引导、参与公益等方式,着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
今年,“老舅妈和谐工作室”和“幸福老人村”被评为“首届松江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老舅妈和谐工作室”是2010年九亭镇亭源居委会打造的社区调解工作品牌。多年来,工作室整合社区志愿者的力量,运用人民调解手段化解了一系列“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的棘手问题。辖区内的瀛华苑小区业委会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在去年完成换届,而换届期间物业公司不作为,造成小区内乱象横生,业主怨声载道,新业委会便决定解聘原物业公司,正当经验不足的新业委会在选物业公司的问题上一筹莫展之际,老舅妈”积极上门听取“业主的意见,通过多次参加多位一体例会,将业主的想法和诉求传达给居委会、业委会,最终经过研究讨论,顺利完成了新物业公司的公开招投标。
我区目前共有人民调解工作室14个,60余名基层调解员默默奉献在第一线,架起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