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年轻人学唱戏 浦东这些文化服务站有点"潮"

2018-3-30 16:43:41发布95次查看
  原标题:年轻人学唱戏,老人看书喝咖啡,浦东这些文化服务站有点“潮”
箍头、勒眉、穿衣、画油彩……上海如意越剧团的老师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陈素君完成了林黛玉的扮相,那规矩、架势仿佛就要去大型剧场演出了。殊不知,这只是浦东曹路镇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刚刚面向社区居民推出的越剧兴趣班,而住在附近的陈素君还是这个班上的新人。
不出小区就能接受“高大上”的艺术熏陶,这个福利可不仅仅是中虹居委的居民独有。记者昨天在浦东新区提升“家门口”文化服务功能专题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浦东将在全域范围内探索利用新空间、新内容、新主体、新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提升辖区内1285个“家门口”服务站的文化能级,将高品质文化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社区里的文化课,报名排队能“挤破头”
位于中虹家园小区大门口处的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于今年春节后刚刚建成试运行。这里与大多数社区活动中心颇有不同——房子具设计感,窗口的一排木桌木凳简约大气,看上去倒像是间露天咖啡馆,再加上门头的一排“中虹文化客厅link house”标志,更让人好奇地想走进去看看。
记者跟随居民走进这件“客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排自动借阅架。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把心仪的书籍借回家,28天内归还即可。若是在表单上没有找到喜爱的书目,还可以提前预约,工作人员将从浦东图书馆帮忙调阅。书架一旁则是“每杯3元”的自助咖啡机。客厅内端坐着不少老年人,一手捧着咖啡,静静地汲取书中的养料。
老年居民在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心阅读。
深入“客厅”,里间正在举行一场《如意教你学越剧》的特色文化课。在座的20余位学生均是社区周边居民,其中绝大多数是从未接触过越剧的青年人。他们通过“浦东文化云”app,“新曹路”微信公众号等线上预约平台和线下报名点,总算“抢”到了炙手可热的免费越剧课程。
如意越剧团团长童丽君介绍,自从剧团走进居民家门口的活动中心,老年人和年轻群体都踊跃参与,每期的招募名额一经发布就被“秒杀”了。当天扮演“贾宝玉”的蔡天星是一名90后教师,因在上一节课中表现出色,童丽君让她“全副武装”给其他学员表演展示。“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个剧种,可当这些精致的道具穿扮在身上时,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精气神十足的小生。开始慢慢体会到越剧的魅力了”,蔡天星说。
通过把专业的文化资源请到居民身边,浦东的一些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里不仅出现了老人喝咖啡、年轻人唱戏的“潮”现象,还经常上演“起早排队”的热闹场景。
住在唐镇唐丰苑小区的唐敏娟已在当地的社区文体中心学习沪剧两年了。每周一、周四,市区专业的沪剧老师便会在这里开讲,带出了社区里上百号沪剧票友。唐敏娟说,每年一到唐镇社区文体中心报名季,沪剧、民歌、合唱等20多个专业文化班就会同时面向居民招生。“若不是一大早赶来排队,连名额都抢不到”,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唐镇社区文体中心读书室。
目前,浦东已改造升级唐镇丰苑居委、曹路镇中虹居委、大团镇赵桥村等多处文化设施,推进村居文化空间由单一型向多功能转化,实现原有活动空间功能最大化,努力让社区文化中心转型成为社区居民爱去、常去的地方。
挖掘创新案例,焕活“沉睡的”家门口文化站
座谈会上,曹路镇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方“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谈及传统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在使用中遇到的“痛点”问题。
他指出,在对全市多个社区文化空间的调研和改造中,他们发现,过去的公共空间服务并不能真正令老百姓满意。一方面空间颜值低,没有吸引力,老百姓宁愿到周边创新的社区商业广场、文创商店等进行文化消费;另一方面服务意识和水平也不高。许多文化中心运营时间太短,下午早早就关门了。而且公共性不强,有限空间还会被固定的“常客”占用,让许多老百姓望而却步。
此外,服务群体单一也是影响百姓感受度、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文化服务中心大都变成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吸引不来青年人的参与。
如何才能真正“激活”这些空间,满足百姓多元多样需求?浦东日前在市文广局的指导下推出“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希望通过直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设施建设、运营理念和服务效能等多方面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一批创新构想、设计思路、运营模式、活动组织和实际成效都表现突出的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年度十大“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践案例”,为未来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提供参考经验。
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浦东方面表示,实践案例评选要重点关注5方面的创新特色。其一,全新的设计理念。要以市民的切实需求为导向,将过去的“我设计我做主”转变为“谁使用谁做主”;二是提供全新的服务内容。把“文化+”和百姓所喜爱的健康养生、亲子活动、体育运动、学习培训等相结合;三是实现全新的服务方式。市民可通过文化云app、@浦东发布随时随地进行预约,也可以在网上同步收看活动实况,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四是拓展全新的服务对象。将老年人、青少年、儿童等各年龄层次群体都纳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对象,实现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的最大化。五是使用全新的运营模式。让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全年无休、每天10-12小时的运营时长。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末端。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浦东通过比赛和评选形式撬动更新和创新,同步提升辖区内1285个“家门口”服务站的文化能级,对传统型村居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等进行创新性改造,完善市、区、街镇、村居的四级网络体系。
资源“云整合”,百姓需求精准对接
今年,浦东计划安排区级配送文艺演出800场、文艺辅导4000课时、艺术培训导赏1500场、公益电影15000场。一大批优秀艺术资源,包括东方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沪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将被“打包”汇聚浦东,为居民配送优质“文化餐”。
记者了解到,依托“文化上海云”“文化浦东云”等平台,浦东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末端线上服务通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可利用的文化服务资源一网打尽,还能精准下单。目前,浦东正积极对接市、区群艺馆、图书馆等服务资源,更大范围内整合公共文化资源。
浦东还将进一步做优做强“文采会”供需对接平台,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家门口”文化服务,参与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场馆建设、设施运营、服务供给、内容配送。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专业机构、民营院团、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参与“家门口”文化服务,满足百姓多元多样需求。扶持全区6000余支基层业余文化团队,提升团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水平,促进基层自治共治。
社区居民在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学习越剧。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