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长宁区将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这些会给长宁的老人带来哪些实惠?
徐静:感谢媒体朋友对养老工作的关注。绝大多数的老人是在居家和社区进行养老的。今年长宁入选了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试点区,这也将是我们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我们将要紧紧把握好这样一个契机,努力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给长宁老人就近养老带来更多的实惠。直接能给长宁老人带来实惠的工作举措,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试点过程中,将新增一批社区养老设施。在今年建成六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之后,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十个街镇的全覆盖;新增六家长者照护之家,同时我们将制定政策来鼓励已经建成的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增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
第二,我们将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居家养老的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针对所有老人养老的基本服务包,让老年人养老服务可知可选可及可用。另一方面,是针对特殊和困难老人,比如说我们将为5000户高龄独居的老人安装消防的报警器,对300户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将开展家庭护理辅具的适配服务,对100户困难家庭进行适老性改造,包括对失独家庭老人开展心理关怀的服务。
第三,我们要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我们将在有条件的社区当中,同时建立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站合一”的模式。再比如说还要试点,依托区精神卫生中心和专业的认知症照护社会组织,对我们部分的认知症老人开展医养结合的综合服务项目,在部分社区试点认知症社区友好建设项目。再比如说在基层医疗这一块,优先满足老人家庭医生的签约,提高签约老人的有效服务率等。
第四,我们将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来推进智慧养老,建立线上线下的养老顾问团队,来强化居家养老的功能,同时也对居家养老社区的质量进行监管。
以上就是直接能惠及长宁老人的举措,希望通过这个试点,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也能给长宁老人幸福养老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长宁区新闻宣传中心记者:我是长宁新闻中心的,想就教育问题向孟区长提一个问题,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对提升长宁整体的区域环境会有怎样的影响?
孟庆源:应该说,我们优质+均衡的计划,出发点,教育是不能置身于经济社会之外的,我们优质+均衡计划的提出,正好是在十九大的背景之下,是为了呼应我区建设国际精品城区的目标提出的尝试,同时也是努力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尝试。
教育领域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我们优质+均衡就是考虑优质和均衡齐抓,效率和公平并重。不是说要稀释优质资源,我们要把底部提升。我们通过这样一个优质+均衡计划,通过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科学教育,对标世界一流的卓越教育以及回应社会关切,满足群众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的快乐活力教育。可以对我们长宁区国际精品城区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性、长久性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在有些领域,我们也在努力尝试,教育还能起到一些先导的作用。比如说姚期局长在介绍里面提到的,学生课堂里面的魔镜系列,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提高教学的能级绩效。再比如说在线学能评估系统,就是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来提高我们教学以后评估、反馈和提升的能力。我们希望教育改革,顺应社会变革的节奏,顺应技术革命的形势,我们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我们能够为这些技术,为经济社会前沿的领域提供一些应用场景,形成一些先导的作用,对我们区域都有一个更好的带动和推动。
文汇报记者:我有两个小问题问一下孟区长,一是长宁区三年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动作蛮多的,三年以后长宁的医疗卫生水平会在全市什么样的地位。第二个问题,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对我们区级层面的计划实施会有什么影响吗?
孟庆源:非常好的两个问题,非常结合当前形势。
一个是我们长宁医疗在全市医疗当中地位的问题。前面葛敏主任讲到,我们长宁有一个很明显的短板,在区域内没有三级综合性的医院。当然了,这个并不是长宁自身的原因,因为很多中心城区都有市级的、市卫计委直接管理的三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长宁区是中心城区里面目前唯一一个没有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区。但是呢,这个并不影响我们长宁区医疗卫生的水平,或者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在我们38平方公里不到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市级的医院,所以我们五家专科医院都是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我们同仁医院已经在去年年底获得了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资格,同时我们在积极创建,我们自评已经是达到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水准了。前几天也有媒体披露出来有一个榜单,我们在全市医院里面综合性第16位,应该说我们的医疗水平是达到的。光华医院是一个三级甲等的专科医院,在全国类风湿、骨关节方面是非常有名的,我们的长妇保能够与市级医院达到相应的水平。再有天山中医医院,是上海市中医治未病研究发展中心的所在地。天山中医医院现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目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长妇幼和精卫中心,也是积极要创建华师大附属医院,我们也在积极和华师大的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早期教育以及心理学进行合作。所以说,我们在积极的努力,要做好区域医疗服务的功能,在全市地位里面要做到最强最精。同时我们也不满足这个,因为长宁是上海的西大门,虹桥枢纽、虹桥机场在我们长宁区域内。这次李强书记提到了,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城市群,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长宁区是国际精品城区,卓越全球城市里面的精品城区的地位是一个枢纽性的地位,我们长宁基于这样一个环境,不仅仅是要做好区域的中心,同时我们要辐射长三角,为我们整个周边地区,我们还想要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依靠交通便利和长三角一体化,想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作出更大的服务。这是我们区一级的二级医院。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我们社区的卫生中心,我们十家社区卫生中心也是首屈一指的,也欢迎记者朋友去考察一下。我们在落实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等方面,应该说在全市的改革都走在前列,有一些卫生健康委直接的试点单位。我们想为上海市既承接好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又托好社区的底,同时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个问题,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动作也是非常大,现在来说,从国家卫计委角度已经启动了这个改革,我们目前也在积极的筹备,里面有一些跟徐静副区长、章维局长这里的工作交接延续,我们还在等市里面统一的部署,等到市里面的部署下来,我们马上去落实。总体来说,肯定是呼应中央的改革。同时,我和徐区这里,卫计委和民政局也在合作,我们也在进行磋商探讨,相信只要上面总的规划路径明确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完成好对接,确保平稳过渡。
上海广播电台记者:我有两个教育的问题问到姚局,跟华师大的合作是去年开始的,目前进展怎么样?第二个快乐教育,它在优质+均衡发展当中是怎么样体现的?
姚期:第一个问题,和华师大合作。去年我们区政府和华师大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我们教育局、学校和华师大以及华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经过多轮的商量洽谈,到目前为止,包括挂牌以及挂牌后学校提升、内涵发展的举措等一些内容都已经确定了。这个合作方案已经通过了区政府的常务会议,前两天华师大校务会议也通过了这个实施方案。接下去我们教育局和华师大,就华师大附属天山学校问题,要商量策划尽快在4月份挂牌。因为高中的招生也要开始了,我们想在招生之前把这项工作完成。
第二个问题,有关于“快乐教育”。实际上社会上对“快乐教育”有一种误读,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不重视分数,就是玩玩,或者是你们在教学当中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等等,会有一些误读。但是我想长宁的“快乐教育”也是回应了整个素质教育的需求。所以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主要的路径就是“快乐教育”。教育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也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或者更快乐。长宁的快乐教育,从目标来说,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教师教的活力,注重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这是一个目标层面。不是一味的追求让学生开心,快乐,很放松,而是让学生成为内在人格健全的快乐之人。第二,从策略层面来说,我们更加注重顺天性而教,因为学生有他的天性,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特征,重引导,不是单纯的对学生听之任之,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家校合力加以引导。另外从方法层面来说,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效率,不是简单的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难度,而是用快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乐学,提升学习的效率,师生教学相长。
我们想从这几个层面,把“快乐教育”真正在我们长宁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新闻晨报记者:我是新闻晨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提问章维局长的,刚刚您在发布的时候说到完善五级社区的为老服务体系,具体的内涵建设是什么样子的?
章维:刚才徐区长其实也介绍了,今年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让我们长宁区的老年人享受家门口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刚才介绍的五级圈,以人为主体,根据他在社区和居家服务半径,我们分为街镇、社区、居民区、邻里和居家。具体而言,街镇的综合圈,我们将在2018年底,在十个街镇建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全覆盖。这个中心有四合一的功能,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一体化的资源统筹,一网式的信息管理,一门式的办事窗口。一个老年人在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面要办相关的事项,享受有关的服务,以及日常托养,都能实现。第二个圈社区的托养圈,根据我们的国际精品城区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每千人40平方的服务半径,15分钟的可及性,这样的话,我们将在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中心覆盖到37家,平均4到5家居民区有一个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就是托老所,白天进去,晚上可以回家。还有长者照护之家建成12家,每个街镇全覆盖,这个主要是短期的喘气式的小型养老机构,主要是满足春节、假期老人的照料者出差了。还有我们增设助餐点,全区54家,可以就近就便享受助餐的服务。另外还会推出失智老人的照料体系,他们的家庭照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也想在认知症友好建设方面享受服务。第三个居民区的活动圈,185个居委会覆盖了老年活动室,通过活动室的功能提升。第四个圈,邻里互助圈,目前已有303家,老伙伴计划,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已经对接了1万余人高龄独居老人,有志愿者经常上门聊天,做好帮助。最后一个圈,居家生活圈,9073,其实90%的老人我们还是倡导在居家养老的,为了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将推出公共设施和适老性的改造和五障碍改造,这在全市也是属于力度比较大的。在同时,我们将给长宁所有的高龄独居老人,安装烟感报警期,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同时将改善小区的公共环境,今年结合试点工作,将在老年人,因为长宁区老年人35.5%,特别是老旧小区可能达到了50%,老年人比较高的小,还将增设小区的适老性的设施,更好地让老年人在家庭,在社区能够享受到我们的为老服务,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