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工心肺”吗?“人工心肺”就是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的俗称。它的原理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支持呼吸循环功能,保护重要脏器。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患有“重症心肌炎、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重度肥胖”的39岁男性危重患者,为挽救患者生命,医院使用“人工心肺”为患者治疗,经过全体医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患者抢到一线生机。这也是闵行首例“人工心肺”技术救治病人达到预期的案例!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与死神搏斗惊心动魄的过程!
入院
患者张某因前晚上班途中头晕黑矇数秒后,出现晕厥跌倒,此后又反复发作约20余次。急诊体检后发现患者心率极慢,诊断病症为“重症心肌炎、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内科紧急收治患者入院,并植入临时起搏器维持心率。
入院第二天
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中心,呼吸循环功能不断恶化,皮肤紫绀,无尿伴有严重肺水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离死神仅一步之遥。当日下午,医院紧急启动ecmo小组,并在ecmo基础上联合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尽全力抢救。
入院第三天
患者心跳恢复自主窦性心率,临时起搏器拔除。ecmo术后更为关键,医院启动心内科、感染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多学科会诊,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也来院会诊,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团队的高效合作,昼夜的守护,患者生命体征渐平稳,肝肾功能有所改善。
入院第六天
经ecmo联合crrt治疗,患者全身氧合状况明显改善,心肺得到充分休息,肾脏功能改善。当日下午,在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的一致努力下顺利撤机,拔除动静脉导管。
入院第十三天
患者神志清楚,撤除呼吸机,逐步恢复并能简单对话。虽然患者需努力挺过“感染、皮下气肿、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大关,但市五医院通过ecmo,为患者抢到一线生机。
市五医院急诊-创伤-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唐建国告诉闵闵,当从患者静脉引出的暗红色血经氧合器转化为鲜红的血液,再由动脉流回患者体内,就说明ecmo代替了患者的心肺功能,使患者不再缺氧。这也是为什么ecmo被称为“人工心肺”的原因。
据了解,ecmo本身并不是直接治疗原发疾病,而是一种循环辅助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对一些循环或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有效支持,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它为患者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了更多的临床治疗时间和机会。它的应用水平能够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准。
从入院第2日实施ecmo,到4天后顺利撤机,通过2周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生命重现光明,而这也是闵行首例“人工心肺”技术救治病人达到预期的案例。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闵行的医院服务能级在不断提升,更好地运用顶尖生命支持技术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保障,造福闵行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