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的柑橘种植相对集中,除了少量分布在浦东新区、奉贤大治河沿岸之外,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崇明三岛。崇明的柑橘种植面积占全市柑橘生产总面积的90%,其中以长兴镇、绿华镇和横沙乡面积最大。3月23日,市农委大调研组到长兴岛调研,这个被誉为“柑橘之乡”的乡镇,如今却面临种植户年龄与技术双重“老化”、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不成规模等困境。 困境一:人老技术老 目前,长兴岛柑橘种植仍较普遍,有相当一部分仍是老年散户在种植,橘农年龄偏大,60岁以下凤毛麟角,橘农体力不足,种不动是其一;品种单一,橘树更新难,种植技术落后,种不好是其二;橘园管理日渐粗放,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销售渠道不畅通,卖不掉是其三。由于橘树属于经济果林,不得随意砍伐,在调整土地用途和产业结构上,也是困难重重。 困境二:基础设施陈旧 “280亩地,配套设施占地仅220平方米,道路破旧、沟渠不畅,到了下雨天,排水困难,出行不便。”入驻长兴岛5年的菜咚家(上海)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希海认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是眼下公司的头等大事。 无独有偶,上海欣欣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岛上小有名气,种植的果品和蔬菜主要供给江南造船厂等大型集团。眼下,江南造船厂对合作社提出直接供应“半成品”净菜的要求,这让理事长施爱国很为难。目前,合作社承包地上,仓库、冷库等设施都不能建,“没有冷库,净菜配送很难实现。” 困境三:土地零星分散 除了橘林,长兴岛还有1200多亩水稻种植区域,但大都零星散落在橘林周围,不成规模。像石沙村有400多户农户,水稻种植面积200多亩,户均不到半亩,成块的最大的不过十几亩,小的只有50平方米左右。“推进机械化试点时,直播机的宽度2米半,开进去无法掉头,只能倒退。”长兴镇农技中心主任黄惠祥告诉记者,近年来全镇水稻面积在逐步萎缩,不少农户到现在还在手撒播种。由于单个地块面积太小,给机械化作业带来困难。 破局:优化布局,盘活土地,吸引优质新型经营主体 今年1月6日,崇明区携手市农委召开首届农业招商推介会,推出5万亩优质土地向社会招商,希望引进一批“面向市场有竞争力、面向农民有带动力、面向市民有吸引力、面向未来有促进力”的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吸引优质经营者的到来,崇明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比如为了解决投资者投资需求与土地供给信息不对称问题,将30亩以上农用地的流转管理统一集中到区级层面,通过公开交易平台统一发布招租。对此,长兴镇也盼着借此“东风”筑巢引凤,吸引优质资本落户本岛。“招商会后,有企业来长兴考察过,但不成规模的土地和橘林‘死气沉沉’的现状也令这些投资者望而却步。”调研交流中,这个问题成了不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痛病”。 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调研组表示,会将各位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去认真地梳理和分析,偕同区、镇两级,共同营造一个更加适合农业创业者的良好投资环境,搭建平台,跨前服务,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优质经营主体进入长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