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海市召开了人才工作大会,市委书记李强说,开大会研究的是“大事”,开完了要有“大影响”,要用“大力度”来推动这件大事。李强指的这件大事,就是——上海这座城市,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长宁创业型城区的创建工作不断深化,从三区联动到三区联通再到三区联盟,体现了长宁在打造国际精品城区中,汇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诚意和成效,也让更多的创业者们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在长宁这片生机勃勃的创业热土上砥砺前行。
构建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在新一轮创建中,长宁着力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构建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双创”环境生态。在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进程中,长宁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加快集聚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虹桥海外一站式中心,让服务更精准化、便捷化、人性化。 “海上荟”服务平台,提供安居、医疗、休闲等个性化服务。人才选拔中,将创新创业作为十大平台之一,让成功典范脱颖而出。
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首批人才荟授牌仪式
此外,长宁着力精耕创新创业的“土壤”,构建更具前沿、更具活力的“双创”产业生态。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创业政策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产业升级。可以说,长宁重点产业的发展导向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又形成了长宁富有国际精品城区特征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
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
新一轮创建,长宁更加注重优化政府服务。围绕商事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点燃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促进工商登记便利化,率先开展“一照多址”试点,审批类和服务类项目将全部实现全网通办。创新服务模式,发布创业服务手账本,让创业者按图索骥。
同时,注重市场主体参与“双创”载体建设。政府主导的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创业孵化基地逐渐壮大。市场自发形成的裸心社、创邑、方糖小镇等联合办公空间如雨后春笋,纷纷将总部落地长宁。
苏河汇
行健众创
裸心社
此外,注重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业协会除了孵化基地,还汇集了公共服务机构、高校、园区、联合办公、创投机构、律所、创业企业、指导专家、媒体记者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无论在学校、社区,还是园区,无论是初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还是多次创业的社会精英,抑或是海外归国创业人才,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创服机构,入驻合适的创业载体。
“大众”响应,百花齐放
在新一轮创建中,“草根创业”“百花齐放”成为一种潮流。长宁的创业培训由技术供给向需求导向转变。通过高校指导站、专家志愿团的培育,通过举办国际创业教育研讨班,青年大学生、科技人员、海外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已然成为创业的中坚力量。创业型社区创建、创业训练营学员招募,实现了创业群体的广覆盖。“孵化+见习”模式的运作,提升了创业者的实战能力。创业之星的选拔举荐,增强了创业成功的信心。
长宁区创业协会
(校区)青年大学生
“精英引路”“头雁效应”也成为一种追求。姚宗场、罗钥、刘斌等创业精英,激励着有志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创业帮扶带头人的代表靳英丽,让云南大山深处的绣娘们实现了自主创业就业。法国籍的席里理、新加坡籍的符国新等11名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引领着长宁创业的时代浪潮。他们从创业服务的受益者、监督者,转变为创业服务的参与者、推动者。
品牌塑造,培育创业文化
新一轮创建,“活动周”“活动月”“活动季”贯穿于“创业在长宁”的整个系列,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跨界融合不断增多。媒体开放日活动,汇聚了人民网、网易、解放日报等50余家媒体,集中展现了长宁创新创业的丰硕成果。
长宁双创周
s大赏动漫大赛
海外创业团队“国际范儿”十足,2个孵化基地的带头人是外籍人士,多个孵化基地入驻了外籍团队或留学归国团队。去年的创业大赛成为海外团队的“引力场”,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海外团队参加,得到了法国总领馆、北欧四国青年创业组织、瑞士联邦科技中心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有团队落地长宁。虹桥国际创业服务中心已经运营,将为海外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大赛海外赛区
创业训练营
来福士荣耀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