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面贯通,慢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如同3条缎带,在绿色掩映中蜿蜒穿梭,黄浦江也因此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不过,想在两岸的滨江地带来回,除了轮渡就是开车,是否还有第三种方式?
在近日举行的2018年首期“SEA-Hi!论坛”上,来自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青年规划师梁英竹、邢星提出了开放黄江大桥慢行交通的建议,并从潜在需求、挑战难点、国际经验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黄浦江慢行越江的可行性。
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江上有4座大桥,它们既是上海30年越江发展的最佳见证,也是承载市民共同记忆的精神地标。除徐浦大桥外,其他3座大桥最初建成时,均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供观光游览的上下电梯。
邢星表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最初建成时,都设有独立人行道,卢浦大桥拱顶的观光项目,当年也曾一票难求。近年来,因为市场、安保等种种原因,大桥的旅游观光功能日益衰败,如今,黄浦江上的大桥成为只属于机动车的高架闭环。
从去年开始,滨江两岸回归慢行时代,喜欢慢行的人却找不到一座大桥可以上,更无法在桥上一览两岸美景。
邢星介绍,纽约的东河跨度500米,和黄浦江相似。百年来,江上的大桥已然成为了城市地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市民日常慢行出行的重要通道;曼哈顿大桥在2016年也同样推出了匝道改建方案,希望能与现有的城市慢行环境进行更好地衔接;而悉尼海湾大桥拱顶攀登项目,开放20年来更是吸引了全球300万名游客。
“其实,黄浦江上的大桥除了观光,也有慢行通行的需求。”梁英竹表示,我们初步估算了上海全市的黄浦江慢行越江需求,根据规划预测,到2020年,上海全市每天的自行车越江总量将达到49万人次,而轮渡作为自行车越江的唯一通勤方式,到2020年只能承担每天16万人次的越江客流量。这样算下来,至少有33万人次的越江需求是在既有规划下没办法满足的。
当然,黄浦江上的大桥开放慢行交通也面临一些实际的难题,如引桥长、桥面高,与城市现有慢行设施衔接相对较差;会增加大桥管理成本和安全保障难度。
“随着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在合理控制流量、安全引导和分类施策的情况下,大桥是很有潜力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活动需求的。”梁英竹说。
两位规划师的建议在论坛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市政协委员骆新说,世博会那年,自己就在卢浦大桥上做过直播,那时卢浦大桥还是可以上去的,“我本人特别鼓励公共建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满足居民的多重需要。尽管不是必需的,但能上大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梁英竹说,“我要上大桥”这个畅想,是对城市包容性的一个探索,“我们非常期待有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世界级滨水区,也期待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桥上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