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胡靖宜3月25日报道:面对黄埔江吟诵古诗、龙美术馆设计师讲解美术馆艺术构造、50多位孩子为黄浦江河道垃圾分类出谋划策……3月25日,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徐汇“文化服务日”开启,50组家庭齐聚徐汇滨江,成为首批徐汇区“漫品滨江·十里公开课”活动的幸运儿。
首创自然课堂 漫品徐汇滨江
活动现场,50组家庭以龙美术馆为起点,分为ab两条线路,起点设置在龙美术馆,途经油罐公园、余德耀美术馆、徐汇滨江规划展示中心等建筑,分别到达日晖港桥和喜泰支路龙腾大道终点。
在短短两小时的行程中,50组家庭徒步5公里,体验了滨江美育课、滨江文学课、滨江体育课、滨江科学课、滨江生态课。
在滨江生态课上,不仅有老师讲解垃圾如何分类处理,更有互动体验。孩子们为不同垃圾找到自己的头脑大费周章,通过互动体验加强垃圾分类意识。现场不少孩子表示,保护黄浦江、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以后绝不会把垃圾扔进黄浦江,也会呼吁同学们一起保护环境。据悉,此次活动将黄浦江设置为开放的自然课堂尚属首创。
龙水南路到龙腾大道沿线一段有一处正在改建的工厂,参加活动的家庭纷纷撸起袖子,为这一路段提供景观创意方案。
活动主办方介绍,这项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然体验式的学习与互动。根据不同的区段特点,主办方将徐汇滨江设置成若干个主题课堂,将沿途的风景、历史、人文、环境揉入学习的内容中。参与者以家庭为单位组队,一路讨论学习,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品赏滨江风情的过程中增长见识。
用建筑述说故事 品味历史温度
活动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设计师柳亦春为孩子们讲述美术馆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故事。参加活动的卢先生说:“现在的孩子很少出门,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这座城市。”而来自长桥街道的张女士也表示,自己看到活动通知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她觉得这样活动对孩子也特别有意义,让孩子看到自己居住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柳亦春表示,设计龙美术馆时选择保留一些工业遗迹,目的是希望人们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温度。
徐汇滨江开发一直注重有价值老建筑的保留,徐汇滨江规划展示馆的讲解师介绍说:“如今这里仍可以看到有许多建筑遗存,比如在水泥厂旧址上打造迄今为止最大的中美文化合作项目‘东方梦工厂’,将当年搅拌水泥骨料的预均化库改造成为穹顶剧场,而在活动段里像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的。”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老一辈人能在这里找到过去美好的记忆,孩子们能在这里找到新鲜感,这是属于他们共有的城市情怀。
记者了解到,一些老厂房、老建筑并没有因为滨江改造被遗弃,反而成了滨江改造的亮点之作。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星美术馆等一批艺术文化及设计机构便是通过“活化”老厂房落户徐汇滨江。其中,利用上海飞机制造厂飞机库的大跨无柱空间特点,余德耀美术馆应运而生,其极具特色的拱形屋顶、桁架、铁门也得到了完好的保护;油罐艺术公园,保留了部分中航油油罐,利用中空结构布置成360度全景舞台。
打造文化联盟 让滨江可以阅读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孕育了上海的繁华,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从曾经熙熙攘攘的工业生产岸线,产生林林总总的断点,到如今一鼓作气打通断点,向市民开放,并发挥休闲、运动、观览等全新功能。
黄浦江徐汇段岸线总长11.4公里,其中滨江步道贯通工程涉及8.4公里,包括8.4公里沿江林荫大道,5座景观桥梁,80公顷公共开放空间,10万平方米亲水平台,3万平方米配套建筑,9公里透水沥青跑步道等,所以自今年1月1日滨江步道贯通以来,这里每天都吸引了无数居民前往。
目前滨江岸线的贯通只是第一步,两岸功能的提升是未来的主题。活动当天,徐汇区文化局联合徐汇滨江沿线的街镇成立“徐汇滨江文化联盟”,此举旨在整合徐汇滨江的优势,发挥街镇的集约化效应,为推动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愿景,将徐汇滨江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为滨江沿线市民搭建亲水的文化平台,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大舞台”。
据悉,徐汇滨江文化联盟将把“漫品滨江——十里公开课·读懂一座城”作为滨江活动品牌持续推广下去,让更多的家庭和市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