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推动"智慧"养老

2018-3-23 9:27:18发布75次查看

沪东新村街道城运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能实时监控智慧养老设备的状况
李保复老人随身携带的紧急告警按钮
老人居家安防“三件套”报警后,联系人的手机马上会收到短信
“拿着这个按钮,我就安心了。”当老龄化早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时,“智慧”养老不仅仅是手段,更是“温度”的体现。
独居老人李保复有个片刻不离身的“宝贝”——一个汽车钥匙大小的紧急告警按钮。“拿着它,我就很安心。”他说。
这个按钮,是沪东新村街道居家安防“三件套”之一,另外还有烟雾传感器和红外感应器。2012年开始,沪东新村街道为辖区里的不少独居老人安装了“三件套”,作为科技助老的方式之一。
物联网、大数据……众多“智慧”手段的运用,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延伸到了社区的“神经末端”,体现出了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及时化解的脑梗险情
“这个小东西我一直藏在身边口袋里,不舒服的时候,一按就会有人过来,安心很多。”
滑下白色的滑盖,露出红色的按钮,一按下去,旁边的红灯就会闪烁,代表着紧急救助信号已经发送出去……李保复已经很熟悉紧急告警按钮的使用方式。
家住莱阳路301弄北小区的他今年89岁了,老伴两年前过世,孩子们居住在外地,是一名独居老人。
“这个小东西我一直藏在身边口袋里,不舒服的时候,一按就会有人过来,安心很多。”老人说,“去年就有一次,全靠这个紧急按钮救了我的命。”
那是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老人吃过晚饭后一个人躺在屋里,突然感到头晕,于是摸出紧急告警按钮按了下去。
住在同一小区的孙仁英阿姨,立即收到了手机短信——“莱阳路301弄xx单元xx室李保复紧急告警按钮被触发,请及时联系家人!”
孙仁英与李保复由小区内的“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助老活动而结识。因为李保复年事已高,身边又没有亲人照顾,在街道的安排下,孙仁英和他结了对,专门负责照顾他,已经有多个年头了。
看到短信后的孙仁英,一路小跑着赶到了李保复家中查看情况,发现老人有可能脑梗复发,于是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由于及时送医,老人在医院观察了几天后,待情况稳定便出院了。
在李保复的家中,这样的“救命”装置,除了紧急告警按钮之外,还有烟雾传感器和红外感应器。这些是沪东新村街道开展助老实事工程、为辖区内部分独居老人安装的居家安防“三件套”。
烟雾传感器有差不多两个香烟盒子那么大,安装在厨房里,位于煤气灶侧上方的位置。据设备提供方、上海联通浦东新区分公司政要中心主任夏爱红介绍,烟雾传感器有多个功能,除了会在感应到过量烟雾时报警,也能随时监测是否有煤气泄漏。
“老年人家里难免发生烧菜烧饭或者烧水的时候,一个转身给忘记了,结果酿成火灾的情况。有了这个传感器,就能及时预警,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她说。
红外感应器则用于感应老人家中是否有动静,因此按各人不同要求,安装在客厅或者卧室内。根据设定的时间长短,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感应到任何动静,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紧急按钮、烟雾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这个居家安防“三件套”,同时连接多个“警报接收者”。换句话说,一旦安装了这些设备的老人家中有任何险情发生,多方都会在很短时间内收到报警信号,这其中包括紧急联系人、沪东新村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及相应的居委会。
据沪东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主任龚晋昆介绍,紧急联系人是在老人家中安装“三件套”时就已经根据协议确定的对象,大多是老人的子女或亲戚,如果子女在外地的,则可能是与老人结对的助老志愿者。
设定多个“警报接收者”,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任何纰漏。比如说,万一紧急联系人因为手机信号等各种原因,没有接收到警报,其他接收者还能有所行动。
而通知的方式,除了短信之外,还辅以电话,以防万一。正因如此,在李保复家中安装了“三件套”后,作为紧急联系人的孙仁英,便坚持24小时开机。“就怕错过了报警信号。”她说。
沪东新村街道北小区居委会主任钮凌岳说,北小区曾经有独居老人在家发生意外,因无人发现得不到及时救助而不幸离世的案例。“很可惜,如果早些有这些设备的话,也许悲剧就能够避免。”
科技助老体系日益完善
居家安防“三件套”项目是沪东新村街道在科技助老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从2012年便开始了摸索。
“健康设备:2130;正常:2129;实时报警:1。”当李保复按下手中的紧急告警按钮后,沪东新村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大屏幕左上角的三个数字,便会瞬时出现了变化。
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晓维介绍,居家安防“三件套”与城运中心系统相连,任何一个设备发出警告,安全监控平台的大屏幕就会有所反应。除了左上角的数字变化外,报警设备所在的住户位置就会以闪烁的红色显示在三维地图上,屏幕右侧还会显示包括姓名、住址等报警者的具体信息。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城运中心的系统没有收到来自紧急联络人的反馈,工作人员就会立即联系紧急联络人或相应的居委了解情况,做到双重保险。”顾晓维说。
居家安防“三件套”项目是沪东新村街道在科技助老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从2012年便开始了不断的摸索,为的是让辖区内的独居老人能够有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沪东新村街道就在以前的沪东造船厂旁边,是上海第二个工人新村,这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群体失能化、空巢化现象突出。”龚晋昆说。
截至2017年底,沪东新村街道内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在2.8万人左右,约占总户籍人口的37%。然而,街道辖区内仅有两个敬老院,共计180个床位,大部分老人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
老年人独自在家,难免会有安全隐患——有时候烧着饭烧着水,转身忘了就出门了;有时候在家里使用电热毯,人走了却没有关;有时候在马桶上坐久了,腿麻了站不起来……
正因如此,居家安防便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从头就参与沪东新村街道居家安防“三件套”项目的工作人员之一,龚晋昆说,在老年居民家中安装智能传感器,24小时守护老人,“这是我们的初衷。”
从项目启动至今,使用的技术在不断更新,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居家安防云平台。
上海联通浦东新区分公司也在更新硬件设备:原来的烟雾感应器是插电式的,功耗大,有些老人会因为电费的关系而把设备关闭,无法达到安防效果。新一代的烟雾感应器,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升级,依靠干电池就能够确保日常使用,省电省钱。
“最关键的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我们在后台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确保安防效果。”夏爱红说。
如今,沪东新村街道的这项居家安防项目已获得其他街镇的关注,不少街镇的干部前来取经,这让龚晋昆更觉得压力倍增。
在他看来,要做到更安全、可靠、有效,沪东新村街道的“三件套”还要进一步完善各个方面,比如家人、居委会的职责界定还需更加清楚;如何实施365天、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等。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为助老体系加一道保险。”龚晋昆说。
智慧社区建设逐渐升级
提起智慧社区建设,市民的感受度不是很高,居家安防“三件套”这样的项目,则让市民有了直观感受。
截至目前,沪东新村街道的居家安防“三件套”项目已覆盖了1014户家庭,涉及16个小区和两个敬老院。这些高科技产品,已经显现效果——到今年3月中旬,这个居家安防云平台已经接到4335次警报,有效解除了安全隐患。
云平台的作用还不仅于此。收集到的数据在进行分析后,将为社区安防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比如说,通过分析烟雾传感器和红外感应器的报警时段,居委就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该加大对老年居民安全使用煤气的宣传力度,什么时候又该让志愿者增加探视老人的次数。
如此一来,借助大数据分析,街道的助老工作便能够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指数。这是浦东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而智慧社区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浦东新区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率先启动智慧社区建设。
“沪东新村街道的居家安防‘三件套’项目,是浦东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项目,也是科技关爱市民百姓一个很好的案例。”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张爱平说。
用他的说法,提起智慧社区建设,市民的感受度不是很高,居家安防“三件套”这样的项目,则让市民有了直观感受,同时了解智慧社区建设到底是怎么回事。借助一个个项目的带动,还有助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龚晋昆说,居家安防只是智慧社区建设中的一小部分,沪东新村街道还将围绕公共安全,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更多类似尝试。
“比如,小区内消防栓的水压监测就很有必要。通过实时监测市政管网进水水压,可以确保消防栓符合火灾救援条件。而在农贸市场、停车棚等无良好消防设施的‘六小场所’,则需要安装消防烟雾感应器,将火灾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此外,还有防汛预警,沪东新村街道临近黄埔江,辖区内有7条河,一到雨季低洼区域容易积水,需要有相应设备监控河道水位、窨井内水位、低洼区域路面积水等,做到汛情的实时监测,为防汛工作保驾护航。”他说。
事实上,智慧社区建设,已在浦东不少街镇渐次铺开。《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在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要求的同时,也鼓励各街镇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几年间,各种创新举措已经出现在各街镇。周浦镇的智能手环项目、南码头路街道的出入口人脸识别系统等,都是根据各自辖区的实际情况,在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科技创新”,有的已经被其他街镇所借鉴。
“科技发展飞速,区科经委计划出台2.0版的指导意见,以适应市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让市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张爱平说。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