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瑛
今年1月8日,首批北站新城居民开始陆续搬迁,家住德康里的陈先生和妻子手里提着已打完包的生活用品,高兴地正准备上搬场车,就在上车前一刻,夫妻都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德康里,陈先生说:“家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搬迁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希望这些老房子能够留在老地方,让后世子孙都能看到我们的根在这里。”北站街道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旧改建设,如今旧改基地人去楼空,街道工作接近尾声,但也面临着更具挑战的工作。由于北站街道辖区内历史底蕴丰富,这里不仅是早期石库门的发祥地之一,还是目前上海遗留石库门建筑最多的区域之一。北站地区汇集了早期、中期到晚期不同类型的石库门建筑,堪称“石库门博物馆”。去年,街道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辖区内历史风貌保护进行了研究与规划,已撰写了《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该规划从保护历史风貌出发,构建了这片区域由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地块肌理等历史风貌要素为主体的保护体系。
保留16万平方米历史建筑群
北站街道辖区面积仅有1.99平方公里,却存有大量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也是上海近代传统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缩影。山西北路541弄至571弄是保存相对完整的早期石库门的代表,其中541弄、551弄是复式三合院,561弄、571弄是单开间石库门。屋内大堂的梁、柱、窗、栅上,皆是各式寓意吉祥图案的浮雕木刻,统排的落地槅门配上进口彩色玻璃,盘旋而上的雕花楼梯,都散发着年代的温度。房屋的原主人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买办潘氏家族,家中上百年壁炉至今被主人保存完好,透出浓浓的老上海情怀。这类石库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属砖木立贴式结构,又受到西方的联排式房子的影响,因而用料一致整齐划一。唯有弄堂的额坊装饰和取名,显出主人的不同品味和美好愿望。有请名家书写并雕刻在门首的;取名也多引经据典,教化与人或是良好祝愿,久而久之,也成了一道独特的石库门风景线。慎余里位于天潼路847弄,“慎余”二字取自《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建于1923年,曾有著名学者薛慕桥等多位名人居住在这里。
此外,不同时期的石库门里弄都能在此找到,如早期的石库门里弄来安里、余庆里,中期的福荫里、吉庆里,晚期的同发里、颐福里等,还有广式里弄(钱江新村)、新式里弄(宝生里)等。另外,老北站地区建筑风格多样:有西班牙风格的联排别墅(均益里),有殖民地外廊式公寓(虞洽卿寓所),有中西合璧式花园洋房(梁氏民宅),有江南水乡传统四合院(钱氏民宅),还有折中主义风格的山西大剧院。吴昌硕、虞洽卿、李经方(李鸿章之子)、杭樨英等名人故居都聚集于此,当年就在老北站的街巷内,大批华界文化精英和民族工商业巨头穿梭往来,开启近代海派文化和民族工商业奋起的新篇章。
历史保护与风貌保护并重
目前,北站街道拥有16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群,体量超过新天地和田子坊。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建筑群,街道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去年,北站街道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撰写了《老北站地区风貌保护研究及城市设计》。专家指出,通常所说的历史保护是保护有历史价值的空间和物质载体。不过,城市历史地区的风貌保护却不仅仅是历史价值的保护,还包含历史风貌景观保护的内容。历史风貌是指某个城市区域保存着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特征的总和,而“风貌”的价值更多地基于其“可读性”。就老北站这一历史地区而言,历史保护和风貌保护是同样重要的。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价值主要依附于建筑、空间和肌理之上,因此老北站地区的保护将涉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历史肌理的保护。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老北站历史建筑按保护措施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按照文保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予以保护保留;第二类是历史价值和风貌价值都较高的历史建筑,以保留修缮为主,保留或恢复建筑原有外立面特征或室内特色装饰,室内可依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第三类主要针对历史价值一般、风貌价值尚可的建筑,可进行落架复建;第四类为历史价值和风貌价值都一般的建筑,保留建筑特色要素构件,其他部分允许依据功能需要进行改变。
同时,同济大学的专家在对老北站地区风貌评估后,将历史肌理的保护归为三类。a类肌理通常是指地块规模较大、建筑布局有序、格局完整或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地块。这类肌理要求整体保留,即地块范围不变,建筑布局不变。b类肌理地块规模较小,肌理格局较为零碎,保护措施为局部调整,即建筑布局结构不变,地块边界形状和个别建筑位置可结合方案进行微调,如增加小型开敞空间或绿地,优化高密度的生活环境;又如其内的建筑若需新建,则也要保持原有的布局关系。c类是允许肌理更新的地块,即地块可合并,布局可调整。
据悉,北站街道将于4月举办历史保护建筑研讨会,将邀请更多专家参与到北站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共同为延续北站地区历史文脉,留住城市海派风貌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