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东起常德路,西到长宁路,全长2775米。从1860年上海道台为了对付太平军的进攻而修筑的军路,到公共租界1918年拓路完成,经历了58年方才成型。 而今年,愚园路刚刚满100岁。
这段百岁马路的丰富历史,被生于兹长于兹的解放日报社副总编徐锦江先生写进了《愚园路》书中,这也是触发纪录片《愚园路》拍摄的最初源泉。
而就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调研和拍摄后,由东方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摄制的三集纪录片《愚园路》就将在3月21日、22日、23日晚20:30于smg艺术人文频道播出。从文字到影像,愚园路的“前世今生”就将在观众面前呈现。 这将是上海第一条被完整地用纪录片形式搬上荧屏的百年马路。
纪录片《愚园路》分上中下三集,每集40分钟。片中大多数史料采用自《愚园路》一书。摄制组采访了上百位愚园路居民和历史文化学者,最终采用“岩层分布法”,即力图用简单、通晓的结构,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出一个多层文化交叠、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纪录片。
现在的愚园路东边起铜仁路,平行于南京西路向西延伸,经过了静安寺、百乐门等历史建筑,向西越过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江苏路、安西路,最后到达中山公园,横跨了上海西部一部分版图。 百年来,它既有着红色革命的足迹,也有民主运动的足迹;既有着谍战的往事,也走过许多文人墨客的身影。许多大的历史事件,都能在愚园路上找到注脚。当人们阅读这些建筑时,不仅会听到大历史的声音,也能听到无数个体的诉说。
也因此,纪录片《愚园路》通过探索影像和声音的艺术可能性,穿插各种形式的视听文本,复活愚园路上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寻找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发展过程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在愚园路上所留下的刻痕,让当下和历史彼此凝视,让观众获得一种更新鲜的观看经验。
有故事的马路、建筑和人,构成了有历史温度的城市。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今年恰好百岁的愚园路可以视为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舞台。
这是一条历史名人荟萃、历史风云激荡的百年老路。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等都留下过身影,开国大典上六位副主席的三位民主人士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都在此居住或活动过,康有为、蔡元培、茅盾、林语堂等文化人和艺术家梅兰芳、刘海粟、田汉、黎锦晖等也都与愚园路有缘。当然,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汉奸也在此留下了历史耻辱。
愚园路宏业花园和岐山弄,这两个弄堂,出了许多名人。宏业花园里就有顾圣婴,岐山村里有杜重远、施蛰存、祝希娟、香港明星肥肥沈殿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弄内有旧居。
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的结尾处,女主角王佳芝坐上了黄包车。她对车夫说:“愚园路。”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中唯一的一次明确地写到愚园路。 而张爱玲的生活印迹也一直围绕在愚园路附近。
愚园路218号百乐门,在离四明别墅不远的地方,黎明晖的《毛毛雨》曾经在这里响起过。百乐门是上海最传奇的舞厅。1933年12月14日, 百乐门开张,号称“远东第一乐府”。有报纸报道:“执宴舞之牛耳者,舍此而莫属,偏塞之沪西,一跃而车水马龙。”1936年3月9日,来上海度蜜月的 卓别林夫妇,在百乐门跳舞直到凌晨3点,成为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的头条。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曾在百乐门内包房,和一个神秘客人促膝长谈。
这样的一条路,能说不是上海的“传奇”吗?仿佛是历史的交叉口,也是时空的转折点。一切都在这里交汇重叠,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魔力”。
由沪语歌达人、纽约上海客郑耀华特别为《愚园路》创作并演唱的歌曲《轻静慢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