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答题” 让奉贤区“一把手”们汗涔涔
2018-3-20 9:32:16发布68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集体建设用地怎么规划利用、宅基地置换去哪儿、怎么换、对农民有没有吸引力……前两天,一场特殊的“考试”在奉贤区政府5号会议厅内举行。“考生”是奉贤8个镇、2个街道、1个社区、1个开发区的一把手,面对区班子领导提出的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的各种“考题”,每人20分钟不到的答辩,让不少干部脸上冒出了汗。
据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奉贤正在探索“三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改革试验,通过对农村“三块地”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实现村级产业、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的共赢。
第一个应考的是金汇镇党委书记王建东,介绍金汇镇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结合项目落地,研究细化了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实施方案。没想到介绍没进行几分钟,就被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的话打断了。
“农民都愿意吗?安置房必须做到‘三个最好’,房屋品质要最好、环境地段要最好、周边配套要最好。另外,如果家庭富余,在宅基地置换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置换成厂房,或是换算成股份给予农民?”庄木弟说,宅基地的流转,目的在于将原本闲散、空置、破旧的宅基地盘活,既让农民得以就近进城安置,又能腾出更多发展空间,老百姓“离地不失地、离房不失房”,多方受益。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能不能理解消化,能不能给老百姓讲清楚,置换方案老百姓满不满意,一个个环节都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
宅基房屋平均年限都在三十四年左右,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大部分百姓表达了搬离的迫切希望。可是,置换去哪儿,怎么换?轮到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介绍时,现场不少“考生”为她捏了一把汗。鲁瑛说,“试点方案中,在确保农户一套自住房的前置条件下,剩余的有证有效宅基地面积进行货币安置。安置基地放在了柘林镇最好的位置之一,908套安置房年内可开工,每套都是湖景房。”对此,考官们不住点头,“这个思路对。安置地必须要保证基础设施配套好,房子品质好,周边环境优,真正让老百姓产生置换的主观意愿。”
乡村振新战略的一大重点是壮大集体资产,增加农民收入。南桥镇提出了一个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级经济的实践案例。南桥镇党委书记王震介绍说,南桥镇通过购置优质物业等方式,把村级闲散资金变为工商资本。2016年初,沈陆、曙光、张翁庙、华严、庙泾等五个村参与东方美谷-虹桥中心投资建设,投资额1.3亿元。目前,随着资产升值,预估楼宇价值达11亿元,五个村的集体资产1.3亿元升值为1.9亿元。目前南桥镇六墩村已率先以村委会为主体,采取租赁的形式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到村,引入企业或个人等专业主体进行开发建设,发挥宅基地资源效益。“宅基地流转后,老百姓究竟能增加多少收入?要数据说了算。”考官们当即对坐在一侧旁听的统计局领导提出要求。
近3个小时的考试,各个镇、街道“一把手”们明白了自身的不足,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镇党委书记表示,本来以为方案做得很细致了,没想到还会有那么多“毛病”,今后还是要多倾听民意,多了解百姓的需求。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