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口号叫了十二年,光分类方法前前后后就变了五次。一些市民想好好分,可是面对“到底该怎么分”的提问,很多人也是一知半解。
不过在上海,有一个区居然只用一年时间,就全面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哪个区那么牛?
它就是正在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
每周二上午,崇明区东平镇桂林社区“老来青”活动室里总是人头济济,座无虚席。这里正在进行环保酵素和肥皂制作的培训活动,而制作这些宝贝的原材料正是来自居民垃圾桶里的菜叶、果皮等湿垃圾。
“酵素做好以后可以作为我们平时菜园的肥料,家里面可以用在卫生间、坐便器、下水道,然后清洗油烟机表面污垢。”上海绿领社区发展中心崇明区总干事王刚是今天的主讲人。他告诉记者,将菜皮被切成小块装瓶,按比例加入糖和水,等上几个月发酵,就能变成环保酵素。再将环保酵素与皂液混合,倒入模具,就可以生成出各式各样漂亮的环保肥皂。
桂林社区居民顾胜慕阿姨说,酵素肥皂非常实用,去油去污效果很好,而用果皮水果做酵素、做肥皂本身也很有趣。另一位居民陆建琴阿姨也说,对厨余垃圾再利用,既环保又实用。
王刚告诉记者,桂林社区去年8月开始推广干湿垃圾分类,开始大家并不积极,垃圾混放的情况很普遍。自从发现“酵素”这个着力点,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主妇们对自己动手将湿垃圾变废为宝非常感兴趣,带动全家人自觉垃圾分类,进而又带动起了周边邻居。如今,桂林社区已经做到了百分之百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还输出了许多位居民指导老师,到隔壁社区去教大家做酵素。
除了让居民在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崇明也将垃圾分类情况与各类荣誉评定挂钩。在港西镇北双村有一本垃圾分类情况记录表,好的打勾,不好的画叉,全村400户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打分的裁判就是村里的垃圾收集员的沈师傳。每天上午,他会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收集干湿垃圾。收好一家,就在记录表上打个分。港西镇双村主任李小英告诉记者,通过打分公示可以激励老百姓的求分欲,使居民觉得做干湿垃圾分类是有意义,垃圾分类做得不好,这户村民就不能参与五星级文明户的评选。
目前,垃圾分类已在崇明区18个乡镇268个行政村、129个居住小区、34万户村居民中开花结果,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分类桶、村村有分类收集车、分类存储房,每个镇部有分类运输车和湿垃圾处理站。哪个镇哪个村做得好,区里还会给辖区里的居民发奖金。
崇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陆瑾说,区政府每年划拨2700多万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宣传培训和奖励补贴。获得优秀的村镇,每户有100块钱、良好是80块钱、合格是60块钱。区建管委副主任陈翠娥表示,自从垃圾分类以后,目前的垃圾量比原来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预计在未来资源化利用率将达到84%。今年,崇明还将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大分流体系,进一步回收利用好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是一项“最困难的简单工作”。引导、资金支持、宣传到位、福利实在,崇明区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借鉴意义。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破解垃圾综合治理的难题。据了解,今年上海将进一步推进已发放的380多万张绿色账户卡的使用率,拓宽绿色账户积分兑换范围,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此外,市人大也在加快立法进程,希望能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一些行为规范和处罚要求。